唐皓讲,小区无忧三大生存法则

在社区创业浪潮中,各家模式不同,有些偏重信息整合,有些偏重落地对接。相比洗衣、家政、外卖等垂直服务商,平台型公司更为不易。

扎根上海一年多的小区无忧,因为2014年10月的两则消息,名气陡增。先是10月初,曾获亿元天使投资的“叮咚小区”被传出资金链断裂,北京办公室关停,上海团队裁员70%以上。而几乎同时,小区无忧宣布完成A轮2000万美元融资。

叮咚小区以社交为切入点,扩张快速;小区无忧倾向社区周边服务,步调谨慎,两者都看重平台概念,但结果迥异。与叮咚小区不同的是,小区无忧在个别垂直领域做得风生水起,但是它却不愿意背离平台这个根本。那么,高举平台大旗的小区无忧能成为社区商圈一个整合者吗?

生存法则三:加中有减,精选服务好

小区无忧现有团队100人,其中技术人员40多人,主要来自阿里巴巴、腾讯等公司,目前已经开通全国56个城市、28万个小区,用户数超过100万,每天生活服务需求匹配量过万单。过去一年多,我们通过不断增加新业务去试探用户,试图探索最有效的结构和业务线宽度。这个过程很辛苦。

工作量太大很可能意味着生意会失败,因为人都有边界和极限,超过这个极限谁都要出问题。所以,做加法的同时,我们也在做减法。过去,小区无忧会把小区周围几百家商户几乎都纳进来,现在我们会对商家进行精选,同时每个商家的品类也做减法,现在已经砍掉了20%-30%。这样可以重点培养那些用户最关注的商家和品类。

仍以外卖为例。我们合作的餐厅大概已经缩减了40%-50%,一个小区合作的餐厅少则三十家,多不过五六十家,菜品也减了不少。一般我们会在一个小区周围选择上海菜、四川菜、云南菜、东北菜等不同风味的餐厅,以确保类型的丰富性;同时会从一家餐厅差不多100多个菜品中选择主要热卖的二三十个菜。我们不需要把餐饮做到像大众点评那样全,让用户找到小区周围所有餐厅、所有菜品,我们只放热门餐厅、热门菜。这个过程中,其实也帮用户做了筛选。

下一步,我们会继续做很多减法,让用户可以很简单地做出判断,或者在做判断之前,能够分享到过去数据积累的经验。

我们也在缩小客群。之前小区无忧力图覆盖小区里的三口之家,连老人的需求都考虑在内。我们主要想通过信息齐全的社区小册子覆盖老年群体,虽然老人也给我们带来很多订单,但毕竟使用APP很难,今后我们决定主打年轻群体,他们才是未来。

目前我们主要深耕上海,上海以外的城市基本上以信息黄页的形式提供服务,接下来我们打算向其他城市扩张。创业一年多,我深感小区形态繁杂,不同小区情况不同,城市之间差异更大。一些来自北京的社区垂直电商,在上海发展得并不顺利,有的甚至绕道南下。

所以,如果按照原来的加法向外扩张,带出去的队伍复杂程度很高,我们决定做完减法再出去。我们会把核心业务只缩减到几个,给用户呈现一个简单清晰的界面,这样可以在几个城市同时落地。至于那些藏在后面的复杂业务,将根据各地城市的社区形态逐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