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诗人只有一首诗,却压倒盛唐诗仙诗圣,成为文人超越标本
在唐代灿如繁星的诗人中,《全唐诗》中存诗仅两首的张若虚实在毫不起眼,然而真正爱国学、爱唐诗宋词的人,想必都知道张若虚及其著名诗篇《春江花月夜》。
这里先需要说《春江花月夜》本是乐府旧题,陈后主与隋炀帝先后都写过,张若虚的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只不过他的这首名气太响,写得又是极为切题的春江花月夜,很容易让人以为是他首创。
这里不得不的提张若虚
张若虚也不是无名之辈,我们现在所能了解到的是,他是扬州人,做过兖州兵曹。兖州是今天的山东济宁,兵曹则大概相当于今天的武装部长,主要工作是征兵。
这个小官,好像也没见他当得多好,干过什么,所以大家也就是随便一提(不提好像显得知识不够)。只是我每次想到他这个官职就想笑,一个武装部长,写这么好的诗,真是……真是不科学啊!
在 中宗神龙(705-707)年间,当时他以文词俊秀驰名,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那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贺知章,那个“每醉后号呼狂走”的草圣张旭,大家都不算陌生,张若虚可能太低调啦,在他身后的近千年,都无人再说起他的文名。
除了一首《春江花月夜》基本什么也没留下。这首名作,似乎是在唐以后才备受关注的,唐代的诸多诗词选本里,都不见踪影,最早收录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选本,是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内有《春江花月夜》同题诗五家七首,张若虚只是其中之一。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
要想理解中国古人(尤其是诗人)的思维思想,时空观念,恐怕是不能从理性入手的,得从美学切入,那么《春江花月夜》就是不容错过的典范之作。
在清末王闿运在他的《论唐诗诸家源流——答陈完夫问》中写道:“「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对这首诗作了十分到位的评价。
这首诗一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每四句说一个内容,一共九个层次。这九个层次又被统摄在望月\问月(短暂\永恒)的大主题下。
这九个层次,分别是写
1、写月亮升起来
2、写月光照耀四周
3、写古往今来
4、写四面八方
5、写远行
6、写离人
7、写思念离人
8、写离人不回来
9、写月亮落下去
按照蒋勋的说法,这九个层次,分别对应的深层的涵义是:1、生命的状态;2、空白的状态;3、时空意识;4、宇宙意识;5、对虚拟性的肯定;6、转换女性的角度;7、对女性角度的肯定;8、更大意义的归属;9、交响乐的结尾(引自《蒋勋说唐诗》)。
张若虚用月光营造了一个纤尘不染,空灵澄澈的世界,这个世界灵动丰富,无时无刻,不处在变化之中。
我不能说,我读懂了这首诗,我只能说,我感受到了这首诗。它会偶尔的,不时的,出现在我的生命中,出现在某些美妙或忧伤的时刻。它与我的情绪之间有微妙的牵引,等到某些时候产生共鸣。
如果说,贺知章晚年回乡的诗作,似一支清丽悦耳的乡间小调,入耳即明,那么张若虚这首《春江花月夜》就简直华丽恢弘到如交响乐一般了,非要到一定年纪才能欣赏。
这首诗实在很妙,因为它每一句都很经典,没有一句废话。最为难得的是,每一句放在别的诗里都是提纲挈领,让人眼前一亮的好句子,张若虚却奢侈的将它们组成了一首诗。说它“孤篇横绝,压倒盛唐”真不是妄语,张若虚一篇定江山,后来的咏月诗词,鲜有能出其轨范者。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是关于时间的永恒之问。
他不求解,因为他自有答案:“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闻一多在《唐诗杂论》中的其中一大段是谈《春江花月夜》的:「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都是饶舌,几乎是渎亵……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进一步提高了《春江花月夜》的地位
说张若虚创造了唐代文学的一个奇迹,毫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