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3个「围炉夜话」的85后技术男,代表了中国科技圈的新生力量
今天的人工智能,在大家还看不到、看不懂的时候,谁能最先产品化、商业化,找到商业翘动点则是最关键的。
撰文 | 不走心
在由马云带来了海量流量的云栖大会第一天过去后,阿里似乎将第二天主论坛的舞台完全交给了技术专家与年轻的技术创业者们。
大概「后生可畏」这个词完全适用于 AI 领域的创业者。在当下的人工智能技术创业浪潮中,创始人们除了有「年轻」这个标签,还普遍有着雄厚的学术与科研背景。
阿里专门在主论坛中插入了一个名叫「中国青年π」「圆桌对话环节」,而「围炉夜话」的三个人,是三个年龄均为 85 后的技术创业者。
然而这三位的技术背景与他们正在做的事情,却足以引起全球科技圈的关注。
陈天石,寒武纪创始人。这是一家在今年 8 月震动了中国整个人工智能圈的 AI 芯片创业公司,其在 8 月获得 1 亿美元融资后,成为中国首个 AI 芯片独角兽。紧接着,9 月初华为 AI 手机芯片麒麟 970 被曝光自己的 NPU 正是陈天石团队研发的 1A 处理器。后者也是世界首款商用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
吴翰清,除了阿里首席安全科学家的头衔,其另一个身份是国内顶级黑客。他 15 岁考入西安交大少年班,大学期间创办民间组织幻影,现在也是阿里巴巴集团最年轻的高级安全专家。
顾嘉唯,物灵科技联合创始人。毕业于清华大学的顾,曾任百度人工智能研究院人机交互负责人以及微软研究院研究员。截止目前,他共拥有囊括硬件和软件等 22 项美国发明专利,120 余项国内专利。2016 年,他曾被 MIT 评选为 MIT 全球 35 位世界杰出科技创新家。
阿里将三位中国科技圈的顶级精英聚集在一起,除了希望我们能从他们口中听到更多关于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与应用的独到观点,也希望让大众看到,这些中国科技界年轻人,已经成为提升中国综合国力不可忽视的一股新兴力量。
以下是机器之能整理后的三位在圆桌中的对话:
主持人:各位来宾上午好,我们今天圆桌主题「中国青年π」,代表我们年轻人面对的无穷变化的环境,以及在其中探索中不确定的美,今天论坛我们有幸邀请到三位中国科技前沿的青年代表,他们是中国科技界的后起之秀。
相信对于在座的科技迷来说,TR35 并不陌生。MIT TR35 是麻省理工大学科技评论杂志专门针对 35 岁以下的正在改变世界的杰出青年科技工作者和发明家的奖项。每年会颁发给全球范围内 35 位。从 1999 年这个奖项设立以来,18 年来总共有 17 位来自中国的获奖人,今天有幸邀请到其中的两位,他们是:2016 年获奖人顾嘉唯,2017 年获奖人吴翰清、
另一位嘉宾是陈天石,科大少年班,作为弟弟,这次代表的也是这个奖项的 2015 年获得者陈云霁(他的哥哥)来到现场,有请三位。
陈天石:大家好,我叫陈天石,我所从事的方向是 AI 芯片领域的基础研究和产品开发。
我之前是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看到今天的论坛,上午有好几位前辈,像闵万里、周靖人,待会要演讲的汤晓鸥都是中国科技大学校友,非常荣幸。现在我工作于中国科学院,最近创建了一家企业名叫寒武纪,从事 AI 芯片的研发。
吴翰清:我是阿里云的吴翰清,我也不懂人工智能,还在学习,向各位前辈学习。
顾嘉唯:大家好,我叫顾嘉唯,现在做的一家公司叫物灵科技 (ling.ai),在此之前一直在微软研究院和百度深度学习实验室从事人机交互研究和人工智能的产品化工作。
昨天很高兴看到阿里宣布成立「达摩院」,研究方向也定在了机器智能、智联网和人机自然交互,可见我过去几年的研究方向在最近正在越来越受到科技圈的高度关注。
现在物灵科技我们想把 AI 带入家庭,做的是消费升级,家里面智能硬件的品类。过去几年有一些智能硬件公司都做不下去了,在我看来当时的智能硬件是联网硬件,不是真正的智能硬件。
在积累了几年数据之后,现在的计算能力和 AI 技术在语音语义技术和计算机视觉技术上的突破,逐渐把我们带入万物智能时代。像刚才阿里发布的 AliGenie 语音开放平台一样,现在有很多语音技术平台,包括 BAT 还有科大讯飞都在做。这种技术红利能够助力新的创新,创造新的一波能够做升级消费产品的机会。
主持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今天的人工智能就尤如昨天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当一个新的事物到来时,总会有人怀疑、观望,有人积极拥抱,想请问三位人工智能对于创新创业者,到底意味着什么?
陈天石:这个问题比较难回答的,凡是比较大的问题都是比较难回答的。从我们角度出发,我们从事 AI 芯片方向的产品研发,我们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去研发能够加速人工智能处理的专用处理机芯片。
有了这样的芯片以后,上层的开发者以及创业者,能够获得更加廉价,更加高效,性能更好的芯片去支持我们的创业者去开发上层的人工智能应用。
只有整个计算机系统更廉价,更加节省功耗,更加容易获取,才会有希望去推进人工智能创新创业的发展。
至于上层的应用,我相信我们的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大家肯定会在上面想出很多特别有意思的应用。这个我们其实是抱着一个特别乐见其成,愿意提供支撑的角度来看这个事情。
顾嘉唯:说到这个应用层面,其实我们可以对比美国和中国在信息科技领域的发展,过去几年,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我们中国很多创业者都在上面做模式创新,很多基础建设好了,你做整合就行了。
到智能时代,即便是在美国,很多部件型技术也还没有成熟。一些限定技术边界的单项领域,虽然按 CV 和 NLP 领域都有突破,但是通用智能没有到来,所以商业化不是人们以为的那样智能什么都可以解决。
那么在找应用机会的时候,我们把 AI 分成两大块:
我把它定义为新 AI 时代的前十年和后十年,前十年我们要做的是行业+AI。今天有各行各业的领域可以被人工智能这个新生产力工具升级替换效率。
以前的互联网是解决 ABC 点的连接问题,但是在很多行业领域供需不平衡,就没有办法用「互联网+」的办法去简单地连接解决问题。智能时代可以解决供需关系的再分配,帮助提升供给端效率,这是很大的革命创新,帮助行业提升,解决制造业的问题,金融的问题,安防的问题,医疗的问题,这都是我们的万象 AI 研究院在做的事情。
新 AI 时代的后十年我们要做的是消费者+AI。这也是物灵科技今天扎进去做的事情。我们旨在希望创建一个「万物有灵」的人机共生的世界。
这个时代需要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部件型技术越来越完善。我们也看到了机会——人工智能是可以革新人机交互的新始点。美国人看到类似 Amazon Echo、Google Home 等智能音箱类产品迅速成为一个新的爆款消费级产品,这样的机器智能带给人们交互方式的革新,交互方式本身催生了新的机会。
过去的每个十年,人机交互的创新都会催生巨大的公司,比如 Intel、Microsoft、Apple 等。当年马车被汽车取代的时候,人们是措手不及的,今天有人把人工智能比作电力、蒸汽、轮子,那么我们这些发明者就有机会在这个激动人心的时代,像当年汽车、飞机、手机这些伟大发明一样,创造出下一个十年的基于 AI 的消费者产品进入家庭改造生活方式,比如无人车、家用机器人、个人智能助理等等。
吴翰清:2015 年我到美国看了一圈,当时所有的公司都在谈深度学习。2016 年去的时候所有公司在谈人工智能。从深度学习到人工智能的跨越,实际上是代表从技术到业务的一种眼光的转变。它的本质其实是类似的。
今天我觉得人工智能实际上不是第一次在整个产业开始变得非常活跃,历史上出现过两三次。所以今天这一次我觉得也不应该是最后一次。
实际上这次人工智能的热潮是因为深度学习引起的,而深度学习是因为近些年来在计算上的突破。所以从神经网络的角度来讲,实际上今天的深度学习只是它的计算层数更多了,本质还是计算引起的革命。然后又在某一些领域里面实现了一些突破。比如说在计算机视觉、语音领域实现了一些突破。实现了一些突破之后让大家看到了新的机会,这是今天大家谈人工智能的基础。
今天谈人工智能很多人不知道自己谈什么。人工智能领域涵盖了太多的东西,每家公司对人工智能的理解都不一样,包括计算机视觉、包括语音,自然语言处理,包括人机对话,包括人工智能的框架,AI 的框架,算法的框架以及计算包括芯片。
所以,当我们在谈人工智能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在谈什么,这是我想批判的第一件事情,今天人工智能的热潮,大家都在赶时髦。
第二就是今天整个人工智能,做的所有事情依然纠结如何让机器变得像人。
阿里对这件事情有不一样的地方,我们认为真正的智能应该让机器做人做不到的事情。今天阿里谈机器智能的原因,因为今天做了太多让机器变得像人的事情,这还是解决人能解决的问题,今天机器要解决的是人所不能解决的事情,这是机器存在的意义。
我从事的领域,之前一直是网络安全,安全是一门应用科学,它做的是如何把各种技术应用于去保护我们自己的资产。这是一门研究对抗的学科,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对抗。
在过去十多年我一直研究如何在网络上打击犯罪,现在做的事情是想把网络两个字拿掉,变成打击犯罪。今天这个领域需要越来越多的数据,去构建、完善一个真正安全的大脑,让我们所有的决策变得智能,做人真正做不到的事情。
从这个角度来讲,今天依然要不断反思,人工智能时代做的事情是不是足够的,从深度学习的角度来说,今天很多事情是用非常简单粗暴的计算去把整个智能推到新的高度,但这未必是正确的道路。
所以今天学术界也是反思今天做的所有事情,用大数据去研究,去产生出智能。未来可能真正需要考虑的是如何用小数据去催生出智能。比如一头牛刚生下来也没有太多的数据,就能学会吃草,这才是真正的智能。
这条道路还有非常长的路要走,今天还远远只是开始,而且我可以断定这不是我们最后一次谈论人工智能。
主持人:谢谢小黑。我作为一个人,希望在智能时代有所作为,练就十八般武艺。学习了这么多年,到底要做些什么才能更好跟这个时代处呢?请大家用一句话讲讲对我们的寄语。
陈天石:我觉得如果用一句话总结,应该是要终身学习。
吴翰清:今天这个时代更多的应该是去思考如何用新的技术做业务创新。
当技术浪潮来的时候,我们从事的每一个,每一份工作,每一份职业可能都会面临被颠覆的风险,所以当我们自己不去改变,而别人改变的时候就是自己会被淘汰的时候,所以我们需要不断的前进,尝试,而很多业务创新是因为技术创新引起的,所以我觉得需要对技术保持高度的关注。
顾嘉唯:先说一下观点——我们需要真正在这个时代找到商业模式。
我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原来在 2011 年前后我在微软做了一些基于人机交互的各种 prototype,原型 demo,发表的专利和论文很多,后来到百度去用 AI 技术尝试做可落地的产品,2013 年开始我们就用深度学习改进搜索准确率,做图像搜索、语音搜索等用户产品。
我们是最早用人脸检测捕捉人脸部 72 个特征点的,实现了在手机上的实时特效增强现实换脸。像脸优 app,发布的产品 15 年底时候很多人用,收集了不少数据,后来一堆公司陆续都开始做类似的技术和产品,用在直播等应用场景中。当时我们还做了一些软硬件结合的产品,有基于语音和图像智能的 BaiduEye 可穿戴设备,智能自行车,无人车等原型。
但是现在创立物灵科技,我们就不只是在做原型创新,更多地是要真正找到人工智能的商业落地场景。
举一个例子,Luka 绘本机器人,就是基于儿童教育场景中绘本,基于 2 到 6 岁孩子高频需求场景打造的。像 AlphaGO 学了所有棋盘一样,我们学了市面上所有绘本的知识图谱,通过图像识别直接讲解绘本内容故事,跟孩子进行语音互动,这是一款有灵性的 AI 消费品。
我们的目标,是希望将 AI 技术与灵性设计进行结合,创造的产品成为孩子的玩伴,把小孩从屏幕拽回到真实的阅读习惯。
今天到了非常好的时代,今天的人工智能,会催生出 BAT 这样新巨头的机会,但是关键是要看在今天的智能时代技术突破过程中,谁在创造类似于互联网时代搜索引擎这样的兼具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好产品;
在大家还看不到、看不懂的时候,谁能最先产品化、商业化,找到商业翘动点则是最关键的。
主持人:少年志则中国志,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进步则中国进步,人工智能时代有非常多的未知,但是它在台上台下各位的手中。感谢三位的分享嘉宾,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