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要地给不给? 苏州吴江向D类企业要土地, 向A类企业要税收

摘要:企业要地给不给?以前大多由政府决策者来定,如今可以“用大数据说话”了。

企业要地给不给? 苏州吴江向D类企业要土地, 向A类企业要税收

亩均税收、亩均销售、单位用电税收……太湖雪丝绸公司董事长胡毓芳第一次看到这些新名词,是5年前向苏州震泽镇要土地指标的时候。“以前我总觉得企业规模太小,打算扩大产能,但我看了大数据平台中的企业排名,意识到不能一味追求做大,更要做强。”她口中的“大数据平台”,是苏州吴江区探索创建的“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信息系统”。正是在该系统指导下,胡毓芳将原用于扩大产能的1000多万元资金改投入到品牌营销、新品开发中,使公司从代工小厂逐渐发展成丝绸行业领先品牌,成为2016年震泽镇亩均税收最高、单位用电税收最高的企业之一。

企业要地,政府到底给不给?以前大多由决策者来定。而这套系统“用大数据说话”,将企业用地、用电、用能、税收和销售等数据“一网打尽”,变定性为定量,实现精准综合评估,为政府科学配置资源提供了实打实的客观依据。

一张排行榜,理清糊涂账

在吴江区经信委经济运行科的电脑屏幕上,全区8个乡镇16766家工业企业的数据信息清晰罗列,还可选择关键指标进行横向、纵向对比。一张张企业榜单,孰强孰弱一目了然。

实际上,数据整合的理念,源于“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浙江。一直以来,浙江的资源要素配置分布于国土、电力、环保等条线部门。一家企业的运行情况到底如何?部门评价结果各不相同,甚至有时互相矛盾。对此,浙江提出“亩产论英雄”的理念,以企业占有土地的单位产出效率为评判标准。

同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吴江区土地开发强度逼近红线,在借鉴浙江做法的基础上,江苏吴江将评估对象从规模以上企业扩大至所有企业,并专门开发了数据系统,连接起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

“建系统并不难,难的是数据采集。”吴江区经信委副主任朱新荣说,为保证数据真实准确,系统只采用权威部门的原始数据。他举例:“光土地一项指标就花了很大力气,是由乡镇工作人员一家家企业实地测绘出来的。”综合评价体系也逐渐完善,刚开始只涉及国土、经信、工商、质检等8个部门,以经济数据为主,如今拓展至19个部门,新纳入安监、环保、消防等行为数据,增设研发、专利、品牌等加分或扣分项。

从2013年搭建至今,该系统已推广至苏州全市,11.5万家工业企业2014年至2016年共计560多万条数据全部录入。去年9月,苏州市对3万多家规模以上企业和实际用地3亩以上的规模以下企业统一下发“体检表”,要求负责人确认信息,目前已完成核对。“这些企业占到全市产能的90%。”苏州市经信委经济运行处处长沈银弟说。

向D类企业要土地,向A类企业要税收

摸清企业家底,最终目的是为了正向激励、反向倒逼,使企业做强做优。

系统将企业划分为A、B、C、D四类,分别为优先发展类、支持发展类、提升发展类、限制发展类。分类标准有哪些?亩均效益是核心,还有环境排放、安全生产等级和能源消耗等重要指标。“如果发生安全事故,将一票否决,调至C类甚至D类。”沈银弟举例说。

截至2016年底,吴江利用该系统在3年内共整理出14个高能耗、高污染和低产出行业,累计关停低端低效企业183家,腾出了1.9万余亩土地。新进项目也有了明确的准入标准,亩均税收必须达到全区平均水平的两倍方可入驻。此外,每季度、每半年以及全年都会列出企业榜单,通过数据分析,帮助企业转型升级。

考虑到地区差异,避免“一刀切”,评价主体以各县(市、区)为单位。“对企业来说,更清楚自己在区域和行业中所处的水平;对政府来说,更精准把控区域和产业发展现状。”朱新荣说,在近期苏州市开展的“沿江化工整治工程”中,污染企业分布地点在哪、数量几何,系统给予了重要参考。下一步,将是差别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从而“向D类企业要土地,向A类企业要税收”。沈银弟强调,并非运用行政手段强制关停C类、D类企业,而是用市场手段加大资源使用成本,让企业意识到粗放式发展不可持续,让落后产能找不到发展空间。

今年1月1日起,首个差别化土地使用税政策正式在吴江落地。和原先相比,对A类企业优惠近40%,而对D类则要求双倍甚至更高。用电、用气、信贷、环保等一系列措施也在紧锣密鼓制定中,长效机制正在逐步建立。沈银弟说:“要让企业服气,不能好心办坏事。”每项政策都牵涉到企业切身利益,出台之前都将尽可能完善,进行多方评估修订,力求每一步都走得稳健。

系统的影响力还在扩张。就在一个月前,江苏省政府宣布举行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工作,预计今年底前完成全省约45万家工业企业的数据信息归集。

这项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栏目主编:孔令君文字编辑:孔令君题图来源:殷梦昊 摄图片编辑:苏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