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交通退卡、退费标准不一 冗长产业链制约NFC

手机交通退卡、退费标准不一 冗长产业链制约NFC

曾经困扰消费者的“公交卡退押金”难题,在步入移动支付时代再次出现。

近日,“华为北京一卡通”的用户陈先生在更换手机时发现,其在华为手机上开通、已经使用了一年半的交通卡无法转移到新手机上,卡内近200元余额无处退费、最初办理该交通卡的押金也不支持退还。

“华为北京一卡通”是安装在华为手机上的一张虚拟交通卡,得益于NFC芯片的普及,目前包括华为、小米、三星、Apple在内的手机均可开通虚拟公交卡。以北京市交通卡为例,将手机与交通一卡通合二为一、实现“手机一卡通”的机型超过160余款。

记者浏览华为、三星、小米手机的相关业务须知发现,消费者在手机上开通虚拟交通卡时,最初缴纳费用名为“开卡服务费”,而非购买实体卡时缴纳的“押金”。三家终端公司均表示,“开卡服务费一旦支付不支持退还”。同时,虚拟卡内余额也没有退款途径,终端公司在业务须知中提示“请先将余额使用完毕”、“可通过消费方式处理卡内余额”。只有因手机售后问题导致虚拟卡损害的情况下,开卡服务费、余额可支持退还。

交通卡一直是终端公司、电信运营商、金融机构尝试进军移动支付的突破口,在2016年全国部分城市开通手机交通卡、二维码乘车等虚拟卡服务之后,交通领域移动支付开始迅速爆发。

根据中国交通一卡通技术服务中心官方微信近日发布的一篇文章,2016年,全国新增交通卡中虚拟卡占比尚低于5%。但2017年,接近6000万的发卡总量中,虚拟卡占比已接近40%。以此计算,2017年,全国包括NFC手机交通卡在内的虚拟卡发卡量总计约2500万张。

按照目前趋势,手机交通卡数量仍会高速增长。但如果延续手机“开卡服务费不予退还”的政策,未来将有数千万级用户在更换手机时遭遇此类问题。

手机交通卡暂缺管理标准

根据华为、三星、小米手机用户反馈,记者发现,在北京、上海、深圳三地,上述手机办理的交通卡均不支持退卡,手机开卡服务费不可退还。

其中,华为、三星、小米在北京市最新的开卡费分别为16元、29元、29元,在上海市开卡费分别为27元、29元、29元,在深圳市开卡费均为25元。此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开卡服务费均在20元以上。虽然此前华为、小米曾限量邀请用户免服务费开通交通卡,但仅提供了数十万免费名额,按照目前千万级手机交通卡用户计算,全国已缴纳、不可退换的开卡费至少已达3亿元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在小米MIUI论坛上,小米公交官方团队介绍,手机上的交通卡,属于对应城市卡公司的“异形卡”。

与常见的押金一卡通不同,异形卡是一般具有艺术造型、特殊定制的交通卡,发行量远低于常见押金卡。需要指出,异形卡与押金卡的管理办法存在差异,按照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官网显示,异形卡作为特种卡,不可办理退卡、换卡业务。

但是,与诸多Andriod终端公司迥异,苹果手机交通卡却不在“不可退还”之列。2018年3月,Apple Pay首次在北京、上海两地支持交通卡业务,苹果手机的交通卡办理界面直接提示,消费者在北京、上海开通苹果手机交通卡时均收取“20元可退服务费”。上海公共交通卡股份有限公司官网提示,消费者在不使用苹果手机交通卡时“可通过‘上海交通卡’APP办理退卡”。

显然,手机交通卡作为新兴虚拟卡,并没有统一的管理办法,各地交通卡管理公司对苹果手机用户与Andriod手机用户执行的管理办法并不相同。

“从技术上来看,Apple Pay支持银联HCE,可以在云端管理,交通卡可以注销之后重新发卡,卡片可以实现迁移、重复利用”,知情业内人士透露,“不过,技术并非能否退款的主要原因,这取决于交通卡公司与终端公司、支付公司的协商,要看卡公司是否愿意开放退款的管理权限。”

目前,手机虚拟卡的发卡量已经与押金卡持平,远超此前定义的异形卡,对Andriod手机交通卡沿用“异形卡”规定并不妥当。不过上述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要更改这一规定可能会遭遇较大的阻力,“最初的押金卡,有多个部门监管,用户押金不可挪用;现在改为不可退的‘服务费’,金额总量不低于当初的押金,但却没有那么多监管了。”

错综利益链制约NFC

找不到解决途径的陈先生致电华为客服,经协商之后,陈先生同意“可以注销删除卡片,在20个工作日内按照充值路径退还余额,但根据规定不能退回开卡费。”但随后,客服又通知“因删卡系统出现问题,无法提交成功,烦请耐心等耐。”

需要指出,除了“退卡”、“退费”难题之外,国内多个城市上线的一卡通APP、二维码乘车等移动支付业务均出现“扫码失败”、“已扣费但充值失败”、“多扣费”、“客服无响应”等一系列问题。

究其原因,主要是错综复杂的产业链制约了NFC的发展。

早在2005年,日本电信运营商NTT凭借NFC开始主导移动支付产业链,其时NFC产业尚未成熟。2014年,苹果发布iPhone 6时推出基于NFC的Apple Pay业务,如今已发展近1.3亿用户。

在国内,电信运营商、银联在2010年就相继以NFC进军移动支付业务,今时今日大行其道的二维码支付在当时远未兴起。然而,包括运营商、银联、终端公司、收单机构在内的冗长产业链却始终难以达成统一标准。如今,二维码在支付宝、微信的推动下已几乎一统江湖,而寄希望NFC进军移动支付的各方却仍在相互博弈。

而交通卡领域,由于历史原因,牵涉部门众多,原本就执行多套标准、规范并行。如今移动支付时代,随着终端厂商、支付公司入局,复杂的标准规范、产业体系、业务系统与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移动支付需求之间的矛盾也愈发明显。

目前,2017年开通手机交通卡的消费者大多尚未进入换机阶段,按照国内一年半至2年的换机周期来看,“退卡”、“退费”矛盾或将在今后逐渐爆发,并演变为移动交通的一大制约因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