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4位教师3位校友当选201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7年11月28日,中国科学院公布了2017年院士增选结果,在61位新当选院士中有4位清华教师和3位清华校友。
4位教师是:
王小云(女),数学系教授,数学物理学部;陈晔光,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欧阳明高,汽车系教授,技术科学部;段文晖,物理系教授,技术科学部。
3位校友是:
杨万泰(1977级化工),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化学部;管晓宏(1977级自动化),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双聘教授,信息技术科学部;魏悦广(1992届博,力学),北京大学教授,技术科学部。
7位院士简历如下:
王小云,1966年8月生。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杨振宁讲座教授。1983年至1993年就读于山东大学数学系,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兼任中国科协女科技工作者专门委员会委员,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密码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数学会常务理事。多年从事密码理论及相关数学问题研究。提出了密码哈希函数的碰撞攻击理论,即模差分比特分析法,破解了包括MD5、SHA-1在内的5个国际通用哈希函数算法;将比特分析法进一步应用于带密钥的密码算法包括消息认证码、对称加密算法、认证加密算法的分析,给出系列重要算法HMAC-MD5、MD5-MAC、SIMON、Keccak-MAC等重要分析结果;给出了格最短向量求解的启发式算法二重筛法;设计了我国哈希函数标准SM3,在金融、交通、国家电网等重要经济领域广泛使用。代表论文40余篇,3篇获欧密会、美密会最佳论文。获2014年中国密码学会密码创新奖特等奖,2010年苏步青应用数学奖;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6年陈嘉庚科学家奖、求是杰出科学家奖、中国女青年科学家奖等。
陈晔光,1964年8月生。生命科学学院教授。1983年毕业于江西大学生物系,1986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90年获美国Fordham大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得美国Albert Einstein 医学院博士学位后在Memorial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从事博士后研究,2000—2002年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Riverside分校助理教授,2002年起为清华大学教授。现任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理事长。主要从事细胞信号转导机制及其生理病理作用的研究。在TGF-β信号调控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提出了TGF-β信号转导与受体在细胞不同膜区的空间分布有关,并受细胞内吞的调控;发现了TGF-β信号转导特异性的结构基础;发现细胞自噬抑制Wnt信号现象及其机制。他的系列成果对深入了解胚胎发育、组织稳态、肿瘤发生发展等过程有重要借鉴作用。先后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等奖励。
欧阳明高,1958年10月生。清华大学汽车系教授。1982年毕业于长沙铁道学院,1993年获丹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欧阳明高从“十一五”开始连续三个五年计划担任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科技重点专项首席专家。他长期从事汽车新型动力系统研究。提出了发动机电控高压柴油喷射新方法,发明了毫秒级燃油压力波精确调控技术。揭示了高比能量锂离子动力电池热失控诱发与蔓延新机制及抑制途径,发展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非线性动态建模与状态辨识理论,建立了燃料电池/动力电池能量混合型动力系统设计与最优控制方法。研制出系列新装置与新系统并实现产业化应用。为我国汽车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汽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表SCI收录论文170篇,多次被列入中国和全球高被引学者榜,授权发明专利75项,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及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汽车工业技术发明一等奖、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联盟IPHE技术成就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等。
段文晖,1967年1月生。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1981—1992年在清华大学学习,先后于1986、1988与1992年获得学士、硕士与博士学位。1992—1994年在钢铁研究总院做博士后。1994年至今在清华大学任教,期间于1996—1999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2002—2003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访问研究。200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8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长期致力于材料微观结构与物性的计算设计研究。从原子、电子层次的理论计算出发,揭示凝聚态物质和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宏观物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开展材料性质及其物理机制的理论预测和计算设计。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280余篇,曾获得叶企孙物理奖(2013年),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0年、2014年)。
杨万泰,1956年10月生。北京化工大学教授。1982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1985年在北京化工学院获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工作,主要从事阴离子活性聚合的研究。1993年8月至1996年8月在瑞典皇家理工学院从事有机材料表面光接枝改性的研究,1996年4月在此取得博士学位;1996年9月回国在北京化工大学从事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非均相聚合、光聚合及可控性表面接枝聚合研究。2000年荣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1年被授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2年作为负责人入选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目前已发表论文400余篇,IF大于7的36篇,他引5千多次;授权专利46项。主要学术贡献:在表面改性领域,发展了一整套光催化表面C-H键转化新反应体系,可对聚烯烃等各种高分子进行多层次表面功能化;在聚合领域,建立了基于环状芳香频哪醇调节的有工业意义的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新方法,可制备分子量可控水溶性聚合物和各种功能共聚物;在非均相聚合领域,建立了自稳定沉淀聚合绿色新技术,不仅可制备尺寸可控的微/纳粒子,还为解决“全球巨量废弃烯烃利用”难题提供了新途径。多项专利成果已进入工业应用。
管晓宏,1955年11月生。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双聘教授。分别于1982年、1985获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学士学位与硕士学位,1993年获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博士学位;曾任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自2001年起先后任清华大学讲席教授组成员,自动化系智能与网络化系统研究中心主任,2003—2008年任清华大学自动化系主任。主要从事网络化系统特别是能源电力系统优化与安全理论与应用研究。针对能源、电力和互联网等网络化系统,提出了系统优化、物理安全与信息安全的新理论与新方法,解决了多个公认难题,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并在实际系统应用,为能源电力等系统的提效节能和保障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IEEE Fellow,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美国李氏基金杰出成就奖和多篇国际最佳论文奖,目前担任国务院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IEEE智能电网汇刊编辑。
魏悦广,1960年1月生。北京大学工学院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教授。1978.2– 1982.1,西安科技大学力学师资班学习,获学士学位;1984.9–1986.7,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学习,获工程力学硕士学位;1989.9–1992.7,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学习,获博士学位。1995年至1998年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和访问学者,1998年8月至2016年11月,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1993年获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1994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998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1999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4年获基金委海外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201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二),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排名第四)。现担任《力学学报》主编、《EngineeringFracture Mechanics》等10余个国内外期刊的副主编和编委。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基金委创新群体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国际研究团队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固体材料的跨尺度力学、弹塑性断裂力学、复合材料力学等。
清华校友总会 解红岩 田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