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舆情: 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成立 生物航煤实现跨洋首飞
本周,神华、国电合并诞生的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正式成立,一二把手乔保平、凌文就位成为舆论关注焦点。清洁能源方面,“地沟油”制生物航煤实现跨洋首飞,网民纷纷为我国先进的炼油技术点赞。煤电方面,随着23日全国煤炭交易大会的结束,2018年煤电长协谈判也落下帷幕。在发改委等部门的敦促下,煤电长协基准价与去年保持一致,而煤企长协销售比例较去年有所提高也引发了舆论关注。本期热点话题详见下表。
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正式成立 开启国内煤电行业重组的先河
11月20日从国家能源投资集团(下称国家能源集团)内部获悉,该集团已于当天上午召开干部大会,中组部副部长高选民在会上宣读了关于国家能源投资集团领导班子的任命决定,由乔保平担任党组书记、董事长,凌文担任董事、总经理、党组副书记。
现年62岁的乔保平与54岁的凌文,此前分别是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与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长及总经理。至此,国电集团与神华集团的重组方案获批近三个月后,由两者合并诞生的国家能源投资集团一二把手正式到位。两大能源央企的重组,亦开启了国内煤电央企重组的先河。
[舆论观点]
媒体聚焦主要集中在以下四方面:
大量媒体关注国家能源集团最终确定的领导班子。《21世纪经济报道》详述11人的领导班子后,提及“在新成立的11人领导班子中,来自国电5位,来自神华的6位”。《中国青年网》还刊文介绍国家能源集团11位主要领导的简历。
舆论重点关注国家能源集团成立后的几个关键数字:1.从能源行业整体来看,国能投总资产有望超过1.8万亿元,成为仅次于中石油、国家电网公司和中石化的第四大能源央企;2.从发电行业看,国家能源集团的电力总装机量超2.2亿千瓦,跃居国内最大发电企业;3.从产量角度来看,国家能源集团还将拥有四项世界第一,分别是:全世界最大的煤炭生产公司(近5亿吨产能)、全世界最大的火力发电生产公司(其中火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75亿千瓦,煤电1.73亿千瓦)、全世界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发电生产公司和全世界最大的煤制油、煤化工公司。4.国家能源集团成为第5家冠以“国家”字头的央企。
对能源行业的影响方面,媒体认为神华、国电重组开启了国内煤电行业重组的先河。《工人日报》称,合并后,这两家企业有望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强强联合,尤其会对煤炭、电力、新能源行业影响深远,开创煤电一体化经营的新产业形态。《中国证券报》也表示,神华集团与国电集团重组为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成为我国煤电联营、煤电一体化发展重大改革成果。《新京报》文章称,国能投的成立,改变了国内能源央企的格局。通过合并,神华的一体化优势进一步放大。
也有报道从央企改革角度解读本次重组,认为神华、国电重组成为新一轮央企改革的样本。此次重组是近年来第一例产业上下游之间的合并案。央广网援引能源行业专家观点指出,神华与国电的最终联手除了对行业内具有重大影响外,也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具有范本意义,并预计国企改革将由此提速。
[分析研判]
截至11月26日,“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正式成立”一事,媒体报道2014篇次,论坛博客232篇次,微博127篇次,微信716篇次。国家能源集团领导班子公布当日,央广网、中新网等中央级媒体,财新网、证券时报网、第一财经APP等财经媒体,新京报网、澎湃新闻等地方媒体纷纷报道此消息。该事件短时间内引发大量媒体关注,成为舆论关注焦点。
下半年以来,神华、国家能源集团在舆论场中频频出现。此前,特朗普访华签订2535亿美元大单,国家能源集团“狠狠的”刷了一波存在感,为国家能源集团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加之资本市场中,中国神华近期走势喜人,也让众多股民增加了信心。
“地沟油”制生物航煤实现跨洋首飞 先进技术获网民点赞
北京时间2017年11月22日02:11,美国中部时间2017年11月21日12:11,加注中国石化1号生物航空煤油的海南航空HU497航班波音787型客机跨越太平洋,平稳降落在美国芝加哥奥黑尔国际机场。这标志着中国自主研发生产的1号生物航煤首次跨洋商业载客飞行取得圆满成功。
[舆论观点]
业内对于生物航煤的跨洋首飞给予了高度评价。海南航空总裁、本次航班机长孙剑锋称,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发展必然选择,此次飞行意义非凡。中国民用航空局适航审定司司长徐超群表示,生物航煤是全球航空燃料发展的重要方向,发展绿色可替代清洁能源,推动国家自主知识产权生物航煤的研发和应用,是我国切实打造绿色低碳航空的一次重要创新。
对于生物航煤的清洁性,有业内专家表示,生物航煤可以有效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时,生物航煤的调和性好,杂质含量低。另有专家提到,生物航煤生产成本过高,距离大规模推广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自媒体舆论场中,网民纷纷对制造生物航煤的技术表示赞叹,认为此举不仅有效“废物利用”,也保障了市民的餐桌安全,是一举多得的事情。此外,不少网民期待生物航煤可以早日规模化商用。
[分析研判]
生物航煤跨洋首飞成功成为热点议题,自11月21日至24日,整体上热度不减,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多家重点媒体纷纷发文介绍,25日开始热度有所回落,但单日媒体报道增量仍保持在60篇以上。此外,该话题在微博上也得到网民的积极转发与评论。@央视新闻 相关微博转发超过800次,评论也有近500条;中国石化官方微博@石化实说 发布的相关微博转发量达到560次。
不久前,“地沟油”制生物柴油开始在加油站出售一事被媒体大力传播,众多网民开始关注“地沟油”的废物利用。此次,生物燃煤实现跨国飞行再次引发媒体大量转载报道,使传播效果更进一步。此外,大面积的传播有效地为研发企业树立起正面形象,网民在惊叹于中石化炼油技术先进的同时,也对其积极助力“绿色中国”表示赞扬。可见,企业在绿色能源方面的研发投入不仅可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也有助于提升品牌形象。
煤电长协谈判落地 促双方互利共赢
11月23日,全国煤炭交易大会结束,2018年煤电长协谈判落下帷幕。煤电长协基准价与去年保持一致,而煤企长协销售比例较去年有所提高。其中,山西焦煤集团2018年长协方案较2017年长协基准价格不变,长协量占比由2017年的70%提高至2018年的85%。此外,神华集团、中煤集团等煤炭企业与国电集团、华电集团等电力企业分别签订中长期合同,签约量达到1.3亿吨。
据了解,年度长协价仍由基准价+浮动价组成,而基准价与2017年不变,为535元/吨。大型煤炭企业的长协销售比例可能会从80%提升至90%。具体合同签订量正在进行汇总统计。
[舆论观点]
当前,火力发电量占据我国发电总量七成以上的份额,这其中绝大多数是煤电。鉴于煤炭在整个能源行业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国计民生的重要影响,煤电长协谈判的落地,成为近期能源行业内的热点事件,媒体以及各相关机构纷纷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
首先,媒体和业内专家普遍认为煤电长协的签订有利于化解煤炭顶牛、实现上下游稳定发展。《证券时报》援引了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的观点,他表示,2017年全国大型煤炭企业中长期合同签订量一般超过80%,通过建立“煤炭中长期合同”制度和“基础价+浮动价”的定价机制,保障了稳定供应,促进了煤炭上下游产业的互利共赢发展。《证券日报》援引中银国际分析师唐倩的观点表示,长协基准价维持不变将是对上下游都比较好的解决方案,一方面煤企有不错的盈利,一方面可以使得下游得以生存,不至于被逼死。在国企为主导的行业格局和国家更严的监管要求下,煤炭企业对稳定的价格也有较好的诉求,预计会有较好的执行。
其次,媒体和业内专家普遍认为煤电长协的签订有利于促使煤价回归合理区间,如《证券日报》援引中国煤炭协会会姜智敏的观点认为,2018年煤炭供应总体是充裕,这是煤价稳定的基础,煤电企业也都认为中长期的价格很稳定,煤价要控制在发改委确定的“绿色区间”。《证券日报》援引匿名券商分析师的观点认为,长协煤价相对于市场价的价格优势不言而喻,在能买到长协煤的情况下电厂采购的优先性是必然的。因此,长协煤对市场煤价的波动性起到了一个“平滑”的作用,而长协煤占比的提高,使得其“保供”“稳价”的作用更为凸显。在诸多的煤价调控手段下,提高长协煤占比或是影响最为持久的稳煤价手段。
此外,部分业内专家认为明年煤炭铁路运力将偏紧,《证券时报》援引中国铁路总公司货运部主任赵峻的观点表示,2018年铁路煤炭运输需求进一步集中,铁路运力将处在局部宽松、整体偏紧的格局。原因之一是煤炭主产地的惯用通道运力过紧。例如,明年晋陕蒙地区预计新增铁路外运需求超1亿吨,不过,目前山西铁路外运的主要固定通道运输能力已趋近饱和,赵峻也表示,通过挖潜提效、强化运输组织、实施项目改造等运力还会有较大增长空间。
[分析研判]
近两年,煤炭价格经历大起大落的轮回,煤价低迷时期,煤企挣扎在盈亏边缘;煤价复苏后,上游煤炭企业效益明显好转,但是主要下游用户电力企业又难以承受煤价上升带来的成本压力,特别是在煤价大起大落的时候,更不利于电力企业的成本控制。为了解决煤炭行业存在的诸多问题,发改委等多部门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意见,平抑煤价,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而煤炭中长期合同的签约无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国内主流媒体给予了高度关注。其中,央广网、《证券日报》、《证券时报》、第一财经网、界面网等媒体发布原创报道,并引发大量媒体跟进转载。这些报道在对煤炭中长期合同签订的相关进展进行介绍的同时,从不同角度对煤电长协签订将带来的影响进行阐释,着重强调了煤电长协的签订有利于化解煤炭顶牛、实现上下游稳定发展,同时促使煤价回归合理区间。
业内认为,明年市场煤均价可能下降,长协占比的提高将收窄煤价跌幅预期,煤价将进一步回归合理区间。与此同时,发改委也再次强调,要通过煤电联营和兼并重组等长效机制来解决煤电顶牛的矛盾。此外,发改委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2018年煤炭中长期合同签订履行工作的通知》,旨在指导煤炭产运需三方做好2018年中长期合同签订履行工作,促进煤炭稳定供应和上下游行业健康发展。鉴于煤炭在能源行业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市场的高度关注,可以预见,当目前正在汇总统计中的煤炭中长期合同具体的合同签订量公布时,还会引发媒体新一轮的关注和解读。而2018年煤炭中长期合同签订的履行、落实,以及变动等进展,同样也会受到媒体的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