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加速渗透公交地铁 有50多个城市实现扫码乘车

低碳出行、鼓励公交地铁通勤、开辟专用道、减少高峰期私家车上路等,这些符合城市交通健康发展的方向,但现实的“痛点”往往让一些上班族对公共出行“却步”。

18日,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综合交通规划院院长张国华在由蚂蚁金服组织的2018公共交通出行峰会上分享了一组有意思的数据,北京从门(家)到门(单位)这条链路上的平均出行速度只有每小时14公里左右,相当于骑自行车的速度;在这个链路中,平均只有43%的时间是花在地铁、公交内的,多达57%的时间耗费在了等车、换乘、进出站步行等轨道外。与小汽车点对点的通勤相比,公共交通的连接并不算顺畅。

与之相对应的是,近年来全国整体的公交客运量与收入在持续下降。根据业内权威统计数字,城市公共汽电车2017年客运量比2016年下降了3%,已是连续三年下降,尽管车辆、线路、运营里程每年都在增加。

这些痛点给了互联网平台机会,它们开始渗透公共出行领域,像能在手机上查看公交到站时间的各种App,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对部分城市公交、地铁的扫码接入,阿里云接入杭州公交路网系统,并联合高德地图进行辅助调度等。

另一个数字反映出人们的真实意愿。交通运输部近日发布的《2017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在公交客运量降低的行业趋势下,那些拥有路权、信号优先的BRT(快速公交系统)客运量2017年同比增长了24%。与普通公交相比,这些BRT一般拥有更多样化的专用道、舒适的车辆和车站、智能化的运营管理系统等。这说明市民不是不愿意选择公交,而是像一些准点率、换乘设计、舒适度等细节影响了公交的吸引力。

科技对大出行的渗透被寄予希望。即便从场景的维度上看,像地铁这种日活跃用户超过1亿的超级高频场景,是为数不多尚未被互联网深入渗透的领域,像滴滴、ofo等只渗透了网约车、单车等场景,公共出行必然成为各家平台激烈争抢的场景。“供给充足,有竞争,才能享受到更好的服务。”张国华称。

从2017年,支付宝开始密集地将“双离线二维码支付”技术运用到上海、杭州、西安、广州等城市的地铁闸机中,乘客通过支付宝卡包内的“虚拟公交卡”或使用“Metro大都会”(上海)、“易通行”(北京)等轨交官方App可以手机扫码过闸,解决了地铁内网络信号覆盖不佳的问题。这项技术在2016年已经运用在全国部分城市的公交内。

蚂蚁金服公共服务事业部总经理刘晓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上海地铁有望在年底内实现全网闸机改造,也就是所有闸机可以使用手机扫码支付通过,目前这一比例在四成左右,但具体进度还要看轨交方面的安排。公交方面,全国目前有50多个城市实现了支付宝扫码乘车,接下来一年将扩大到100座城,渠道下沉到三四线城市。

一位上海地铁工作人员称,因为每天会收到大量的零钱和硬币,下班后的金额核对工作通常要进行到深夜。这种情况在公交系统内更突出,以前杭州公交每天收到约170万零钱,占公交票款金额的48%,近200人的团队每天专门清点这些零钱,拿到银行兑换都不愿意收。接入支付宝等移动支付手段一年多来,杭州公交的零钱使用率降低了20%。

这个小细节只是公共交通业主方愿意接纳互联网的原因之一,更大的诉求在于技术对运营效率的提高。公共交通领域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区域性经营,势力庞杂而分散,且运转了数十年、格局已定。互联网公司要想撬动这个产业,需要提供的远不只是支付宝、微信支付等“通道价值”,而是综合了云计算、人工智能、信用、地图等多维度服务。

比如第一财经记者从业内了解到,在接入阿里云城市大脑、高德地图的基础上,杭州公交的路网系统监测到某时段从杭州东站到西溪湿地附近运力紧张,就可以考虑增开区间“公交专车”,点对点运行,适当提高票价,为公交经营找到更灵活的方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