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18航天发射将达空前的40次, 航天科技却高兴不起来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1月3日对外发布消息称,2018年航天科技宇航发射计划35次,发射次数将创历史新高。
看空天稍微统计了一下,如果算上航天科工的航天发射次数,那么中国2018年的航天发射可能会首次达到40大关。这对中国航天业来说是一个空前的数字。但是,要顺利实现这个目标并不是很容易。这对略显青黄不接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是一个挑战,对于航天巨头来说,恐怕压力远远大于喜悦。
1月3日,航天科技微信公众号发表《重磅|2018年航天科技集团宇航发射计划35次,长五、嫦四、北斗备受瞩目》的文章称,1月2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召开2018年型号工作会议。会议透露,2018年,航天科技集团将实施以长征五号发射、嫦娥四号探月和北斗卫星组网为代表的35次宇航发射任务,发射次数创历史新高。文章称,多项重大专项任务进入研制关键阶段,重大发射和飞行试验次数、生产交付数量将创历史新高,保证任务全部连续成功、按时交付的压力空前巨大,集团公司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航天科技集团主要负责大型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研制生产(当然,长征系列也有长征六号和长征十一号这种比较小的火箭),而中国另外一家国有航天企业——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近些年也开始从固体火箭领域突破,跻身航天发射市场。2017年,航天科工的快舟一号甲和开拓二号分别进行了一次发射。早在去年4月份,航天科工第四研究院就向媒体透露,该院旗下的中国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与国内客户一次性签订4发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发射合同,将在2018年第一季度的一周内完成4颗卫星连续发射服务。加之已经确定的将于上半年进行的快舟十一号首发任务,中国2018年计划的年航天发射首次进入40次大关。
纵向对比一下,中国去年进行了18次航天发射。2016年进行了22次航天发射,首次突破20大关,并与美国并列第一。如果2018年的达成这一目标,中国很可能成为本年度航天发射次数最多的国家。
目前长征二、三、四系列的一二级火箭使用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作为燃料和氧化剂,比冲相对较低。数据来源航天科技集团。
在这大约40次航天发射中,有不少值得关注的亮点。包括胖五复出、北斗组网以及嫦娥四号落向月球背面。此外,新型运载火箭的首次发射也颇具看点。航天科工的快舟十一号确定将在2018年上半年发射,它是一种固体发动机运载火箭,起飞重量78吨,有效载荷与长征六号相当,但是价格更为便宜,未来将是航天科技集团的长征六号的有力竞争者。
2018年的航天发射很大程度上还要依靠老一辈长征运载火箭。数据来源《深空探测学报》。
不过,在看空天来看,一年进行如此多数量的航天发射,对于研发、制造、发射和测控各个环节的挑战都非常大。内地的三个发射场要开足马力才行。一旦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很容易发生连锁反应,而导致后续发射任务的延迟。之所以2018年的计划发射数量如此巨大,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2017年未能完成计划中的28次发射任务。而2017年未能完成发射任务的主要原因并还并非是长征五号发射失利,而是6月19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中星9A广播电视直播卫星的部分失利。由于发射过程中火箭三级工作异常,所以必须搞清楚异常原因,才能放心地使用长征三号火箭完成后续任务。
这也说明,曾经人们眼中的金牌长征火箭,已经逐渐成为中国航天业的“瓶颈”。新型火箭如长征五号尚未成熟,且发射成本高昂,长征七号用途相对单一。目前用于航天发射的主力火箭仍然是长征二/三/四系列,尽管这些火箭一直在进行改进,在可靠性上也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但是总体来看,其技术水平与美、欧甚至日本的先进火箭相差较大,特别是这些火箭的一二级仍然使用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这种能量较低的常温燃料,技术上已经落后与时代。长征三号也很难满足发射大容量通信卫星的需求了。所以,航天科技集团开会时说“证任务全部连续成功、按时交付的压力空前巨大,集团公司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显然也并非是喊口号。
另外一个让航天科技压力山大的因素是,闷声发财的航天科工在航天发射领域正在悄然崛起,慢慢跻身中国的航天发射市场。除了快舟十一号以外,航天科工的快舟一号和开拓系列运载火箭则是航天科技的长征十一号火箭的强有力竞争者。未来规划中的近地轨道载荷20吨的快舟二十一号和载荷70吨的快舟三十一号理论上能够与更大型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产生竞争。这对于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希望竞争,能给中国的运载火箭发展带来繁荣的局面。
中国运载火箭的规划很丰满,现实有点骨感。数据来源《深空探测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