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电宝、共享篮球……租赁也开始成共享经济了?
来源:?zw=tech 郑洁瑶
可以说,5月之前,共享充电宝这个词还只是一个在科技圈被小范围讨论的话题。
然而,自从陈欧和王思聪在微博上就此事隔空互怼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到了这个新晋的风口。
5月4日,界面独家发布了聚美优品3亿投资深圳街电科技有限公司的新闻,隔天上午,微博就爆出了王思聪对此事的看衰评论,正在公众努力弄懂共享充电宝是什么的时候,“新晋街电董事长”陈欧又发了一则微博,称“欢迎思聪监督,街电做不成可以做公益”。
这样的说法不免会让人想起另一家以共享为名的企业——摩拜单车,因为其CEO胡玮炜也曾说过类似的话,而以这句话为名的那篇稿子至今也仍是所有描写摩拜单车的文章中点击率最高的。
“公益”成了这些商业公司的挡箭牌,还有些道德制高点的优势。不过,很显然,陈欧成功了,不仅公众的目光投来,连同行们也都纷纷趁着热度接连放出消息。
5月8日,共享充电桌面派系的两家公司小电和Hi电接连发布融资信息,一直在融资上领跑的小电此次也不例外,成为了行业里第一个拿到B轮融资的企业,而且此轮过后,小电的估值就达到了10亿。Hi电则是公布了自己近亿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
至此,共享充电宝行业的融资总额已近12亿元,行业风头一时无两。
然而,翻翻各大媒体相关新闻下面的用户评论,大部分用户对此事还是持负面态度的,类似“看不懂”、“没价值”这样的内容占据了评论区的半壁江山。
可还是有前赴后继的创业者在想方设法的榨干共享概念的最后一点可能。5月5日,共享篮球项目“猪了个球”完成千万级Pre-A融资,是的,继充电宝之后,篮球也能共享了,我想,如果你对充电宝这个模式已经充满了疑虑的话,对篮球想必疑虑就更多了。
这个年头,难道真的是随便租个什么东西就都能共享了吗?接下来会不会出现共享雨伞,共享吉他,共享电饭锅?可这些和租赁有关生意真的能算作是共享经济吗?
共享经济的1.0时代和2.0时代
在维基百科里,共享经济的概念是这样的:共享经济具有弱化拥有权和强化使用权的作用,在共享经济体系下,人们可将所拥有的资源有偿租借给他人,使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获得更有效的利用,从而使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变得更高。
事实上,中国正处于一个经济的转型期。尤其是对于那些热衷移动互联网的年轻人来说,他们的消费,正呈现出一种一面在升级,一面在降级的趋势。升级是说,他们会开始在温饱的基础上越来越追求方便、追求体验、追求品质。降级是说,他们会开始越来越弱化物品的拥有权,也开始越来越弱化大牌的品牌价值,比方说,他们可能会觉得共享经济很酷,也可能会觉得在网易严选上用一半的钱就能买到无印良品的品质很酷。
人们心态的变化,才是共享经济诞生的基础。
然而现在的共享经济,也早就从当初的1.0跨越到了2.0的时代了,现在新出现的共享项目,几乎清一色的和C2C没有什么关系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各样的分时租赁,租衣服、租单车、租充电宝,在衣食住行的各个领域,只要是能租的项目都被创业者们试了个遍。
这种从1.0到2.0的嬗变其实也不算偶然,毕竟,无论是C2C还是B2C模式,产品最终的形态都是由效率决定的,对于平台而言,模式的选择主要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用户体验以及提升效率。以淘宝网举例,最早他们做C2C模式,是因为平台弱势,B端不愿意加入,但是当平台发展到一定阶段,B端的加入一定会有效的提高服务C端的质量,所以才有了天猫。
而对于共享经济的鼻祖——Uber和Airbnb来说,最早期他们也都是纯粹的C2C,但后期,越来越多的专职司机和专职房东出现了,这是一件坏事吗?并不是。首先,专职的司机一定会比兼职的满足更多需求,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对于C端来说,体验也会更好。
不可否认,共享经济的出现的确是了不起的模式创新,它轻盈,天花板高,也有利于资源的更优化配置。
然而,当纯粹的共享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平衡供需双方的需求就一定会变的异常艰难,此时就需要企业在运营、机制、评价和算法上投入巨大的精力和金钱,甚至于,当竞争对手出现,为了留住供需双方,平台也需要烧双份的钱。
而自营的优势在此时就显现出来了,因为企业一旦控制住供给,那它提供的服务就一定是高效的、标准的、有自己的鲜明特色的,典型的例子就是神州专车和首汽约车(然而此时的专车和共享经济的关系也已经不大了,此时称之为高端一点的网约出租车或许更加合适)。
事实上、无论是最早期的共享单车、还是现在的共享充电宝、共享篮球,他们都已经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共享经济了。在这些生意中,供给端由企业所掌控,而企业也只是分时段的向不同的消费者去出售物品的使用权,所以,类似这样的商业形态,称其为分时租赁其实才更为合适。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可以拿去租的,创业者在判断一个项目是否可行的时候,还是需要考虑两点。
首先,需求是否真的存在,风口是可以被创业者、投资人和媒体三方吹起的,但这件事最后能不能成,还是要由消费者说了算,毕竟,烧钱不能烧一辈子,如果不是刚需,是烧不出用户习惯的;其次,即使需求存在,那么这个需求是否高频?是否只是偶然性的需求?毕竟,做生意还是要考虑天花板的。
最后说一句,把资本当笨钱,吃亏的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