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光邓锋:创业公司拿到天使投资后的六大要务
10月31日消息,北极光创投、董事总经理邓锋在10月28日的北极光OpenDay暨早期基金对接活动上就《创业公司CEO拿到天使投资后的六大要务》发表演讲。邓锋指出,创始团队在完成天使投资和Pre-A轮融资后要重视现金流控制、团队沟通、执行力和速度把控、产品运营、企业文化搭建、融资能力培养。
据了解,活动前期有十几家早期基金向北极光创投推荐了来自消费类TMT、企业类TMT、医疗健康领域的70多个创业项目,北极光创投投资团队在其中选择了34个团队参加现场对接。
“北极光主要投资TMT、先进技术、医疗健康行业企业的A轮和B轮融资,我们正在思考如何更高效的和天使投资机构、创业孵化器和加速器进行对接。这次OpenDay是我们的首次尝试。”北极光创投、董事总经理邓锋说。
以下为邓锋演讲内容:
拿到天使轮或者Pre-A轮融资后,作为企业的创始CEO或者创始团队成员,应该注意什么、把精力放在哪些方面?
第一,现金流。
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这尤其是CEO的第一大要务。我们无法假设接下来出来的产品就一定不错、一定能获得VC的投资。有很多本身不错的公司,因为花钱速度太快,结果自己被现金流打死了。再好的企业,如果现金流突然断了,团队就没法稳定。
创始人对公司员工负责、对公司股东负责的首要任务是把公司的现金流控制好。当现金还有六个月就要花完的时候就要开始注意了,还有三个月的时候就比较危险了。要保证即使公司没有融到资,还能运转至少半年。过去有一段时间融资很快,现在的情况下,三个月完成融资已经是很不错的。
做CEO的首要任务是控制公司的现金流不出现危险的状态。这个说多少都不为过。哪怕公司最后现金流没有了,也不能说到最后一天再关门,要对公司员工负责任。
第二,人。
企业家一旦拿到钱,从第一天开始就要把注意力放在人身上。做企业不是讲故事、做产品、做收入,做企业最关键是建立一个组织,这其中,人是最重要的。招人、留人、用人、培养人都很重要。招人是CEO最重要的工作,创始人要评估自己每周有多少时间花在招人和与员工的沟通上。
时间的分配是衡量自己聚焦点的好方法。判断在人上的聚焦够不够的标准,就是统计自己在人上花了多少时间。我认为花在招人、与内部员工沟通、与外部客户沟通的时间应该占到50%以上。
第三,执行力和速度。
执行力是能把想的事儿在多快的时间内执行到位,而且要能看得出效果。最怕的是事情没做成,但却不知道是战略错误还是执行不到位。
速度也是一个很关键的判断执行力的指标,就像前面我们说时间分配是衡量聚焦点的重要指标。速度的重要性不是说销售成长的快,而在于一个事儿能不能解决、解决的到不到位。小企业要以快取胜,这里的快不是销售产生的速度,而是事情执行到位的速度。
第四,产品。
公司早期要把产品放在第一位,既不是技术也不是营销(marketing)。所谓做产品,最关键的是对客户需求的不断定位。找到客户需求,把自己的资源和客户进行匹配,在很快的时间内把产品做出来。互联网公司的产品很重要,技术公司的产品也很重要——在中国,搞技术的企业一定不是靠技术来卖的。
toB是一个强关系型的经济,怎么把客户搞定、大量的事儿不只是靠技术。要知道买你产品的决策人是谁,比如,面向大企业的话一定是部门做决策、影响他们决策的因素是什么,这些都是做产品的时候应该想到的。
归根结底,大家要有做产品经理的概念,作为创始人在开始的阶段对产品的关心要高于对技术的关心、对市场营销的关心。大家要把销售和营销分开,产品刚出来的时候要重视sales、轻视marketing。
第五,企业文化。
很多创业者在初期不太注意这一点,其实企业文化从企业早期就逐渐形成了。如果早期有意培养了优秀的企业文化,那么在企业文化内核确定了之后,只要进新人的速度不是太快,公司文化就会沿着这个方向发展。
创始人应该好好想一想公司企业文化的这个“核”是什么。各家有自己的选择,但我要提醒大家,企业文化不是靠口号宣传出来的,是靠创始人在点点滴滴的小事儿上凸显出来的。比如,如果你的企业文化是关爱员工,那么一个新员工加入后,你能不能第一次见面就叫出他/她的名字。
企业文化的本质是创始人的领导力体现,创始人是什么样的人、创办的企业就是什么样的企业。
第六,融资能力。
CEO的融资能力变的很重要,这是我不愿意看到但在中国市场正在发生的事实。今天的中国VC市场上,CEO可能是需要一点忽悠的能力,但这个度怎么把握确实很难说清楚。很多企业级服务和医疗项目的创始人之前是工程师、是做产品的,都不知道怎么忽悠,但要学会怎么把自己的公司和产品从更高的角度、用更大的概念讲好。不管我们喜欢不喜欢,融资的时候不会讲故事就会吃亏。
有的创始人觉得把这个事儿交给FA就能做了。确实FA可节省你的时间、介绍相符合的VC,但FA对你企业的理解肯定不如你好、讲故事的能力肯定不如你好,得是你讲出故事,FA给你建议说VC更喜欢听哪个。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现场演讲整理,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