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有化银泰商业 阿里互联网“新零售”渐行渐近
马云不久前称,电子商务本身正在迅速成为一个旧的概念,未来将会面临线上、线下、物流数据供应链相结合的新零售行业。目前,阿里系资本已经投资了包括苏宁、银泰、日日顺、三江购物等在内的几十个实体渠道项目,对于互联网新零售平台的打造,似乎是不遗余力。
⊙记者 温婷 覃秘 ○编辑 邱江
冬藏,而万物生。
1月10日,银泰商业宣布收到阿里巴巴和公司创始人沈国军的私有化建议,后两者组成的联席要约方拟以不超过198亿港元(约合177亿元人民币)完成对公司的私有化。
“在零售行业的冬天,竞争太激烈了,私有化之后,没有了短期的业绩压力,很多运作也更方便,更有可能活下去。”一家零售企业的高管分析认为。
但值得欣慰的是,零售行业的冬藏却开辟了另一个“新零售”的天地。在马云剑指“新零售”之后,阿里巴巴脱“电商”的步伐正在加速,从入股苏宁云商、三江购物到私有化银泰商业,能否通过收购锻造一个真正的O2O样本,对于互联网新零售平台的打造无疑极具参考意义。
阿里携沈国军私有化银泰
1月10日,银泰商业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Alibaba Investment Limited(“阿里巴巴”)联同银泰商业(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沈国军的全资公司(合称“联合要约方”),要求银泰董事会向其股东提呈有关通过协议安排私有化银泰的建议。
据公告,联合要约方将就每股计划股份支付10.00港元,该价格较2016年12月28日停牌前最后交易日的收市价每股7.03港元溢价约42.25%,较其最后60个交易日的平均收市价溢价约53.59%。按照1港元=0.895人民币计算,银泰商业整体估值约243亿人民币。
公告显示,目前阿里巴巴投资占银泰商业已发行股本约27.82%,沈国军方面持有9.17%的股份,沈氏集团一致行动人持有8.51%的股份,上述股票将不会构成私有化计划股份且不会于法院会议上投票。根据建议交易,阿里巴巴将成为银泰的控股股东,持股比例预计增至约74%。以此测算,完成建议交易所需的最大现金金额约为198亿港元(约合177亿元人民币),联合邀约方正以内部现金资源或外部债务融资支付交易所需款项。
银泰商业是中国内地业绩最好的零售公司之一。据公开资料,截至2016年6月底,银泰经营和管理共计29家百货店和17个购物中心,包括浙江省主要城市的20家百货和10个购物中心以及外埠门店,总建筑面积292万平方米,其中自有物业约170万平方米。
按照A股财报口径,银泰商业2015年营业收入约167.6亿元,归属母公司核心净利润约8亿元。
阿里和银泰的合作可追溯至2013年。当年5月,阿里巴巴与银泰集团共同投资打造“菜鸟网络”,银泰集团投资16亿元,为第二大股东。同年10月,阿里巴巴宣布与银泰达成战略合作,探索线上线下(O2O)的融合。双方还推出了银泰宝、喵货、喵街等一系线上线下融合的创新产品,实现了支付和会员体系的打通,同时多个淘品牌入驻银泰,双方业务全面融合。
2016年6月,银泰商业集团接受阿里巴巴的换股,阿里巴巴方面对银泰总持股达到27.82%,正式成为银泰商业的最大股东。对于银泰在新商业业态中的定位,阿里CEO张勇在当时兼任银泰商业董事局主席时就已明确:“银泰是阿里巴巴进行零售商业线上线下融合创新的平台。”
有券商人士认为,阿里对银泰实施私有化,原因之一是对旗下零售业资产的重新整合。去年底,阿里系旗下的阿里泽泰曾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认购三江购物股权;阿里系投资的易果生鲜日前还接手了永辉超市持有的联华超市全部股权。曾经以电商打天下的阿里,正不断加码线下实体店的投资,打造“新零售”。
受私有化消息影响,银泰商业昨日复牌后一度大涨近四成,最后收于9.54港元,大涨35.7%,且该价格较要约价尚有近5%的空间。高溢价的收购同时引来A股市场对零售股的追捧,其中百大集团、杭州解百、红旗连锁等三家公司涨停,步步高、银座股份、鄂武商、欧亚集团等多家公司股价涨幅一度超过5%。
“新零售”能否振兴零售业?
往前追溯,2016年1月,物美商业完成私有化,从港交所退市。物美商业曾这样描述公司私有化的原因:“公司近年盈利状况一直受到日益上涨的人工及租金成本,以及源自线上及线下运营商竞争的不利影响。由于经济增长放缓及国内零售额下跌,预期经营环境仍将严峻,公司盈利状况将继续面临下行压力,如果私有化建议得以实施,将会使公司有较多灵活性及时做出投资决定,同时将对股东投资回报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因为新的扩张和并购将带来成本上涨和盈利摊薄。”
而阿里对银泰商业私有化的解释是为了专注于长期利益。公告称,在零售业转型环境下,阿里巴巴计划与银泰展开更深入的合作、探索新的发展机会及实施一系列长期发展策略。相关举措可能影响公司的短期发展势头,私有化实施后,公司可专注长期利益,避免公开上市公司身份相关的市场预期及股价波动的压力。
对零售行业而言,如今无疑是寒冷的冬天,但阿里的“新零售”却让该行业看到了正在孕育萌发的生机。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在2016年10月发布致股东公开信时曾大胆判断,电子商务本身正在迅速成为一个旧的概念,未来将会面临线上、线下、物流数据供应链相结合的新零售行业。
反观资本层面,截至2016年底,阿里系资本已经投资了包括苏宁、银泰、日日顺、三江购物等在内的累计几十个项目。在瑞银中国互联网行业分析师徐鸣看来,线上的流量正在枯竭,引流成本提升,所以更多电商巨头从线下场景向线上场景引流,包括投资线下商超,这种投资趋势将进一步强化。
由此来看,阿里布局线下商超更多旨在“为我所用”,打造“新零售”样本。
仅以阿里投资三江购物为例,在宣布入股之后,淘宝便利店与三江购物合作的首期11家便利店便低调出现在位于宁波用户的手机淘宝页面上。记者注意到,淘宝的宁波便利店“1小时送达”也是通过三江超市的服务链条提供配送的。不过,截至目前,淘宝便利店合作仍处于布局阶段;模式上,在阿里注资社区电商闪电购的同时,淘宝也在选择与三江购物这类中型品牌超市进行合作。而受三江购物的规模所限,三江为淘宝便利店提供的服务只限于宁波当地。
按照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执行官张勇的解释,若能融合移动互联网、实时用户数据及科技的力量来提升运营效率,实体零售企业能够为消费者创造出全新的价值。
多家券商在第一时间发布了“重配零售”的投资建议。广发商贸洪涛团队提出,该板块安全边际强,催化剂不断,估值修复可期,银泰的私有化,继保险举牌、阿里入股三江购物、混改之后,有望再次催化行业价值重估。
海通证券分析师汪立亭等发布的报告则认为,从2013年的O2O,到2015年的“互联网+”,再到今年的“新零售”,都是线上线下融合的类似表达,不同的是积极倡导和参与的主体,越来越强调互联网思维技术与实体渠道的结合,产业的技术化和数据化趋势不可逆转。
另一方面,实体零售商从2012年、2013年的被动应对电商冲击,到2014年、2015年的积极探索,再到2016年的理性认知和深入融合,很多公司都在重构内部组织架构和管理系统,布局线上渠道,比如银泰尝试了“喵街”、“喵货”、“喵客”,推出了西有跨境电商等;王府井成立全渠道中心;天虹运营“虹领巾”APP、微店和跨境电商体验店等;步步高运营“云猴全球购”和“云猴到家”等。
但是,“必须要明确的是,资本从线上涌入线下,并不代表线下的生意很好做。”瑞银执行董事梁裕昌指出,2017年将有更多零售商计划减少零售面积,而关店比例从2016年的22%提升为2017年的38%,并将进一步推动品牌的整合。
瑞银中国内地消费品行业分析师彭燕燕也认为,O2O的关键是供应链整合的问题,未来线上线下的融合是必然趋势,但最终决定竞争实力的仍然是产品。2017年是大众消费行业回暖的转折点,但增长动力一定是来自于中产阶级,来自产品结构的变化,以及企业生产策略的调整。
值得一提的是,一度因背负阿里“新零售”概念而股价暴涨的三江购物已经在公告中提示风险,称鉴于“新零售”商业模式尚处在提出与探索阶段,行业内既有线上线下合作案例并非基于“新零售”这一商业模式展开合作,“向‘新零售’业模式转型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仍存在一定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