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程序员市场分析:前面是火海,后面是刀山,走还是不走?
前端兴起的过去十年,也是用户体验飞速增长的十年。得益于前辈们努力打下的江山,前端在技术团队中越来越受重视,早已脱离了「页面仔」、「鄙视链底端」、「边缘化」的尴尬。技术上,各种新框架、语言和工具也层出不穷。
因此近几年,前端工程师的整体地位在提升,薪水持续见长,加上互联网的红利期,前端入门壁垒相对较低,看中这块肥肉的人自然不在少数。互联网红利期过后,市场回归理性,找工作艰难的抱怨声四起。看似矛盾的两种情景并存,不禁让人疑惑:这条路,还要不要继续走?
自从 2015 下半年以来,资本寒冬导致互联网和创业市场整体遇冷,很快就传导到研发岗位的收缩上。前端在研发团队中的岗位占比原本就有限。以外包公司为例,团队配比大致是 1 位 PM、1 位 UI,加上 1~2 位前端和 4~5 位后端。因此,在行业整体收缩的前提下,新业务需求释放出的前端岗位量,也远不及后端。
不过,企业开出的岗位减少,却并不意味着对前端开发工作量的需求变少了。由于前端技术栈的不断更新,效率提高,同样的前端人数,能完成比以前更多的职责范围。在不少企业,1 位前端工程师就能搞定移动端和 web 的开发,甚至负责一部分后端。
同时,并非所有互联网领域都在「缩招」前端。
从数据来看,电商是当之无愧的前端招聘「大户」,在 2017 年保持了岗位需求量的迅猛增长。
个中缘由不难理解。热钱消逝后的互联网市场,各种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也转变了思路:从过去动辄造一个新产品的「增量博弈」,到用体验优化和运营手段,抢夺存量用户。电商行业的页面更迭季节性强,需要不断打造丰富的视觉和交互体验,拴住消费者挑剔的心。
人才质量提升,初级人员的刀山与中高端人才的火海
在激烈竞争下,经受住考验的永远是那批更优秀的人。自去年回归理性的前端市场,沉淀下的人才质量比往年更高,整体的议价能力自然也在往上走。
网友经历:新手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今年找工作,比我毕业时还要更难一些。像我们这样做了一两年前端的人越来越多,前端大家又很看好,竞争太厉害了。回忆起自己在 2017 年底的裸辞找工作经历,前端工程师林立用了「困难」二字。
他在 2016 年本科毕业之前,报了培训班学 HTML、CSS 和 JS,毕业后去一家数据服务公司工作。辞职后,几乎 12 月的每个工作日他都在面试,在近 20 家企业里最终拿了两个 offer。
「有一位和我同时期离职的同事,现在还没有着落。」
如今市场,再也不是学会HTML、CSS 和 JS。就能拿到一个比较好的前端工作了,你要学会的更多
跳槽薪资涨幅讲述了一个更残酷的游戏规则。进入求职市场看机会的初级前端程序员,不仅期望薪资一年年压低,跳槽后的薪水也是连年下滑。因此,对于鱼龙混杂的初级人员,前端市场的确已经进入全面清理期,优胜劣汰带来的是人才质量的整体提高。
前端程序员的火海
过了一定工作年限的求职者,无论是不是身处互联网,市面上与之匹配的高端工作岗位总体是减少的。然后前端高端人才收到的面邀数却并没有与初中级岗位拉开明显差距。
结合上图的跳槽薪资可以发现,中高端人才的议价能力越来越强,以至于拉高了整个市场的平均薪资水平。况且,高端群体的很多福利回报,并不直接体现在这里统计的现金薪资上;如果加上股权,他们当中不乏有近百万年薪的人。在遇冷的大环境下,中高端前端程序员们仍然保有强劲的「刚性兑付能力」。
企业门槛提高,什么样的前端人更受青睐?
1、基础扎实,对具体主流技术栈要求趋严
一面是企业对技术更严苛和细化的要求,一面是前端领域尤其迅猛的技术新陈代谢速度。对于此,要有危机意识的,绝不仅仅是初出茅庐的培训班学生或应届生。即便是工作多年的程序员,如果一直积累的是相对老旧的技术栈,而没有争取新的项目机会,或利用业余时间跟上主流,在跳槽时也很容易被市场淘汰。
2、更看重技术广度,兼具跨终端和后端开发能力
在前几年,具备非前端脚本语言(Java,PHP)的开发经验,对于中级工程师只是加分项,「至少熟悉一门后端语言」对于高级工程师,才是必须项。
然而,到了今年,企业开始更注重前端工程师的技术广度。一个优秀的前端,要做到的不仅仅是「T 字型」,而应该努力成为精通前后端至少两门语言的「K 字型」人才。
无论在前后端分离、移动开发的范畴内,还是国内互联网公司的团队架构上,「大前端」的概念正在被广泛接受,比如网易、阿里、陆金所、新浪移动、美团点评和饿了么,都有大前端部门。身处其中,前端工程师需要承担终端开发、工程化等看似「不那么前端」的工作。
3、更加重视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
今天的前端不再是配合型、边缘化的工种,而是技术团队中最需要跨岗位沟通的人,要经常和交互设计、产品、后端、测试、甚至运维打交道,因此,企业在面试中,对沟通能力的要求也比以前更高。
未来,前端程序员该如何顺应潮水的方向?
1、回归扎实的基本功
底层的原理和基本功,决定了一位前端工程师是否有全局观,能否走得长远。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会着重考察候选人对原理的理解。
2、与时俱进地吸收新技术形态
在打下扎实基本功的前提下,才是对新技术的持续关注,重点要和实际工作有效结合,勤奋积累,积极尝试。
3、放大格局,「前端」不是职业路径自我设限的理由
即便在前端团队,不同的团队架构、业务类型,做的事情边界也大相径庭。只要你想,完全可以尝试去做创新的项目。比如试着接触后端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发掘自己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