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吃鱼好,但这5种人最好少吃鱼!你在其中吗?

都说吃肉,“4条腿的不如两条腿的,两条腿的不如没有腿的”,其中最好的这种“没有腿的”指的就是鱼虾之类的海鲜。

确实,经常吃鱼有很多好处。鱼肉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对预防呼吸道疾病有很好的帮助,鱼肉中的DHA还能减少老年痴呆症的发生机会,对保护心脑血管也有很好的作用。

但是也不是人人都适合吃鱼,下面这5种人,就要少吃鱼,你是其中之一吗?

5种人要少吃鱼

1、痛风患者

痛风患者的大忌就是海鲜,因为鱼、虾之类的水产类食物中含有大量的嘌呤,而痛风正是由于体内嘌呤代谢异常引起的。

所以建议急性痛风发作期的的患者一定要避免高嘌呤的食物,但是若处于缓解期还是可以适量吃一点,不过一次也不能吃太多。

另外,在吃鱼时也要尽量选择嘌呤含量低的鱼类,如青鱼、鲑鱼、金枪鱼、白鱼等。避免食用一些高嘌呤的鱼类,如鲤鱼、鳕鱼、鲈鱼、鳗鱼、鳝鱼、沙丁鱼等。

2、肝肾功能严重损害者

鱼类食物蛋白质含量丰富,但蛋白质需要经过肝肾代谢,因此对于肝肾功能严重受损的人来说,过多摄入会加重肝、肾担负,这类人群最好在医师的指导下,定量吃鱼。

3、过敏人群

生活中对海鲜过敏的人群其实并不少见,原因是鱼虾等水产品蛋白质含量丰富,而这些特异蛋白质也非常容易引起过敏。

对于曾经因吃鱼、虾之类水产品过敏的人群,建议今后也要谨慎吃鱼,避免再次引发过敏。

4、正在服用药物的人群

鱼类最好要避免和某些药物同服,因为扑尔敏、苯海拉明等组胺受体拮抗药,鱼虾等富含组氨酸的食物在体内可转化为组胺,若上述抗组胺药与之一起吃则会抑制组胺分解,造成组胺蓄积,诱发头晕、头痛、心慌等症状。

5、出血性疾病患者

鱼脂肪中含有二十碳五烯酸(EPA),具有防止胆固醇粘附于血管壁的作用,对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预防作用。但是,摄入过多EPA会抑制血小板凝集,容易加重出血性疾病患者的出血症状,对病情恢复不利。

因此对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功能异常的患者而言,尽量要少吃鱼肉。

挑鱼也有诀窍,5种鱼就别买啦!

1、个头太大或太小的鱼

有些人喜欢挑大鱼买。但事实上,对于同一品种的鱼来说,如果个头太大,鱼的年龄一般也更老,肉质可能会比较粗糙,而且还可能富集更多环境污染物。当然,大家也不用过于担心,因为大部分鱼体内的污染物含量都在安全范围内,可以放心吃。

个头太大不好,那太小呢?其实也不好,因为个头太小的鱼,安全性虽然没有什么问题,可由于太小,很多鱼还没有长大成熟,体内的香气物质也比较少,吃起来没有那么香。

2、大型食肉类鱼

像鲨鱼、剑鱼、方头鱼等大型食肉类鱼,国际上的权威健康机构也推荐不要吃,因为大型肉食鱼类体内更容易蓄积重金属等有害物质。

高中生物也有提到,处于食物链等级越高的生物,体内蓄积的有害物质就越多,而体型越大的食肉鱼,在食物链中的等级越高,吃的话,对健康的影响也越大。

3、小摊上卖的鱼

有时候为了图方便、图便宜,我们也会去一些小摊小贩那里买鱼,但其实某些不正规的小摊,鱼的来源和品质都没法保证,可能隐藏着更大的安全隐患,比如重金属超标、寄生虫等。

所以建议想要放心吃鱼的话,还是到正规的超市或者菜场去买。

4、腌制咸鱼

相信不少人都知道,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已把中国式咸鱼列为第一类致癌物。

因为这类经过脱水、高浓度盐腌制的咸鱼往往在过程中会产生一些亚硝基化合物,吃多了会增加鼻咽癌、胃癌等癌症的风险。

5、野生鱼

不少人就爱吃野生鱼,认为野生鱼新鲜,不经人工养殖更安全。

但事实恰恰相反,由于环境污染的不确定性,野生鱼可能更容易富集一些完全想不到的有毒物质。比如,很多鱼会因为捕食了有毒的海藻、小鱼小虾而在体内蓄积毒素,常见的有雪卡毒素、河豚毒素等,人一旦吃了,很容易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别迷恋野生鱼,还是保命要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