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腊死后, 在民间留下了一个“洞”, 郭沫若知道后, 专门过去题词

有人喜欢三国的烽烟四起,斗智斗勇,还有人喜欢红楼的诗情画意,痴缠爱恋,更有人喜欢西游的乐趣横生,跌宕起伏,而我,却喜欢水浒的侠骨柔情,兄弟情深。今天我就来说说水浒里的那些人,那些事。

说到水浒,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宋江,武松,李逵这些绿林好汉,鲜少记得那些反派人物,例如方腊。也就是在影视剧中与武松的交战中,断去了武松的一条臂膀,经过一番苦战,为武松单臂所擒,演义了脍炙人口的“武松单臂擒方腊”,于小说中则为鲁智深所擒拿。

方腊死后, 在民间留下了一个“洞”, 郭沫若知道后, 专门过去题词

这个方腊在水浒里是一个反派,但是,根据资料来看,此人在北宋历史上是还一个铮铮铁骨的好男儿,并不是剧中所塑造的那个样子。

方腊,别名方十三,生于歙州,后来为了生活,搬迁到睦州青溪,在方有常家做长工,勉强维持生计。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着,平淡无奇,大概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干粗活的卑贱之人有一天能够组织人民起义,和朝廷抗衡。

那么,这到底怎么是回事呢?让我们细细说来。

当时北宋的统治者是赵佶,据说,是历史上最有才情的一位皇帝。这位皇帝十分喜欢花草石木,有些心怀不轨的臣子就打着为天子收集喜爱之物的旗号,到民间搜刮民脂民膏。之后,各种敲诈各种勒索,带走了许多的珍奇宝物,用大船载之,十船一钢,称作“花石纲。”

方腊死后, 在民间留下了一个“洞”, 郭沫若知道后, 专门过去题词

方腊所在的青溪县有一种东西叫做“竹木漆”,在全国都享有盛名。奸臣便把魔爪伸到此处,并且,将此定为重点征收之地。任务繁重,每年要完成一定的指标不说,还要遭受奴役之苦,搞得百姓们生活困难,吃饭都成问题。而那些打着皇帝旗号做事的奸臣,个个腰缠万贯,过得好生安逸。

这些方腊都看在眼里,他恨,恨这些所谓的朝廷命官,恨这些所谓的百姓的庇护伞,恨这些所谓的读过诗书的有才之人。

之后,怨恨的种子在方腊的心中慢慢生长成一个大树,终于在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秋,他揭竿而起。因为,他平时十分讲义气,又有极好的组织能力,再加上,奸臣的打压欺凌,百姓们早都已经是愤恨不已,所以,他一声令下,大家都积极响应。

方腊死后, 在民间留下了一个“洞”, 郭沫若知道后, 专门过去题词

不过这毕竟是和天子作对,光说为了推翻朝廷统治,让皇帝老儿下马,百姓们难免会犯怵,觉得害怕。为了打消百姓们的恐惧,方腊弄了一套所谓三界轮回的神鬼之说(这是起义者惯用的第一种方法,“三际”:过去、现在、未来)。古人一直都对天道轮回之说深信不疑,这套说法一出,大家都有了信仰,不过十日的光景,就有将近一万人加入此次起义。

有了自己的队伍之后,方腊就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政权,年号永乐,并且,封官封将,让他们都包裹头巾(起义之人惯用的第二种方法利用摩尼教的“二宗”)。并且,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官位。甚至,摩尼教主张“是法平等,无分高下”,信教者都是一家,同时还主张吃素断荤,节省钱财,教友中实行互助。在起义军内部,政治上彼此平等,不分上下尊卑,大家团结一致共同对敌。

方腊死后, 在民间留下了一个“洞”, 郭沫若知道后, 专门过去题词

之后,起义的队伍愈加庞大,很快就惊动了皇帝,一道圣旨下,镇压大军浩浩荡荡的出发,直逼青溪。方腊得知此事,带着人埋伏在半路,大胜而归。并且,他趁着士气高涨,一鼓作气占领了青溪,而后,又攻占了睦州。几次大胜,让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热的中百姓看到了希望,纷纷想要抓住方腊这根救命稻草,一时间,起义大军多达几十万。

有了如此庞大的队伍,方腊放手大干,将江南一带悉数收入囊中。

这下皇帝老儿坐不住了,立马下旨加派人手镇压起义大军,此时的方腊正在和之前的镇压军队纠缠,援军一到,内外夹击,腹背受敌,最终,起义军吃了败仗,输得很彻底。朝廷军队很快就包围了杭州一带,方腊有如笼中困兽。此时,皇帝觉得方腊是个人才,想要劝他归顺朝廷,他想都没想就拒绝了。

方腊死后, 在民间留下了一个“洞”, 郭沫若知道后, 专门过去题词

双方就这样僵持不下,后来因为没有足够的粮草,于是,他便带领剩下的弟兄离开了杭州城。

这次的起义大军虽然高达几十万,但是,都没有受过正规的训练,也没有好的武器装备,更没有实战经验,和有着朝廷做后盾的正规军队交手,自然无法与之抗衡。在失去杭州之后,相继失去了衢州、歙州和睦州,最后,只能回到老窝青溪,几个月之后,镇压军队就包围了青溪。

在起义军到达青溪之前,方腊便带着人去了帮源洞,此处十分隐蔽,一般人找不到。本来以为可以逃过此劫,但世事难料,起义军内部有人投靠了朝廷,里应外合,洞中的起义军悉数丧命,最终,方腊落网。

方腊死后, 在民间留下了一个“洞”, 郭沫若知道后, 专门过去题词

并且,这个帮源洞最后成了方腊洞,位于浙江省淳安县叶家乡洞源里村西南2.5公里。洞口朝南偏西7度,进深总长22.1米,平均高度3米左右,宽度0.7米。从洞口至9米处最狭,仅0.36米。至22.1米处分为两岔,往下垂直3米为第一室,长1.8米,宽0.9米。往南向下7.1米为第二室,长3.4米,宽2.3米。

离洞口20米处竖有“方腊洞”一碑,是郭沫若于1964年题写。

方腊死后, 在民间留下了一个“洞”, 郭沫若知道后, 专门过去题词

一场震惊朝野的起义就这样结束了,方腊被处以凌迟的酷刑,受刑之时,他一声不吭,折磨整整两日之后,丧命刑场。

参考资料:

『《宋史演义》、《还原真实的安徽人方腊》、《歙县县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