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元结简介

元结简介

元结 (719~772) 中国唐代文学家。字次山,号漫叟 、聱叟 。河南鲁山人。天宝六载(747)应举落第后,归隐商余山。天宝十二载进士及第。安禄山反,曾率族人避难猗玗洞 (今湖北大冶境内),因号猗玗子。乾元二年(759),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代宗时,任道州刺史,调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政绩颇丰。大历七年(772)入朝,同年卒于长安。

人物简介

    元结  (719--772) 唐文学家。字次山,号漫郎、聱叟,曾避难入猗  元结玗洞,因号 猗玗子。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天宝十二载中进士。安史之乱时避难江南。曾参与抗击史思明叛军,立有战功。后任道州刺史等地方军政职务。他为官清廉开明,爱护百姓,为诗注重反映政治现实和人民疾苦,所作《舂陵行》、《贼退示官吏》等,曾受杜甫推崇。散文亦多涉及时政,风格古朴。时人也曾批评其作品“不师孔氏“,加以非难。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元次山文集》。又曾编选《箧中集》行世。元结主张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 , 要“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能济世劝俗,补阙拾遗,“上感于上,下化于下”;反对当时诗坛“拘限声病,喜尚形似”(《箧中集序》)的不良风气,开新乐府运动之先声。他的诗歌有强烈的现实性,触及天宝中期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如《舂陵行》、《贼退示官吏》,揭示了人民的饥寒交迫和皇家的征敛无度,变本加厉。《闵荒诗》、《系乐府十二首》等也是或规讽时政,或揭露时弊。结几乎不写近体。除少数四言、骚体与七古、七绝外,主要是五言古风,质朴淳厚,笔力遒劲,颇具特色。但因过分否定声律词采,诗作有时不免过于质直,也导致他创作上的局限性。元结的散文,不同流俗,特别是其杂文体散文,值得重视。如《寱论》、《丐论》、《处规》 、《出规》、《恶圆》、《恶曲》、《时化》、《世化》、《自述》、《订古》、《七不如》等篇,或直举胸臆,或托物刺讥,都出于愤世嫉俗,忧道悯人,具有揭露人间伪诈,鞭挞黑暗现实的功能。其文章大抵短小精悍,笔锋犀利,绘形图像,逼真生动,发人深省。其他散文如书、论、序、表、状之类,均刻意求古,意气超拔,和当时文风不同。《大唐中兴颂》文体上采用三句一韵的手法,类似秦石刻的体制,风格雄伟刚峻。后人对元结评价很高,唐代裴敬把他与陈子昂、苏源明、萧颖士、韩愈并提。又有人把他看作韩柳古文运动的先驱。  元结受道家影响,作品杂有消极退守的成分。

元结

  [唐](公元七二三年至七七二年)字次山,河南人。生  元结于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卒于代宗大历七年,年五十岁。少不羁。年十七,乃折节向学,事元德秀。举进士,苏元明称与肃宗。时史思明攻河阳,结上时议三篇。帝悦,擢右金吾兵曹参军,摄监察御史。以讨贼功,迁监察御史。又进水部员外郎,佐荆南节度使吕諲拒贼。代宗时,以亲老归樊上,著书自娱。始号琦圩子,继称浪士,亦称漫郎。既客樊上,更称赘叟。晚拜道州刺史,免徭役,收流亡。进授容管经略使,身谕蛮豪,绥定诸州,民乐其教,立碑颂德。罢还京师,卒。结著有元子十卷,文编十卷,《新唐书艺文志》琦圩子一卷,《文献通考》并传于世。  原有著作多部,均佚。现存的集子常见者有明郭勋刻本《唐元次山文集》、明/chaxun/zuozhe/11534.html鉴定本《唐元次山文集》、淮南黄氏刊本《元次山集》。今人孙望校点有《元次山集》。元结所编诗选《箧中集》尚存。

代表作一:右溪记

原文
   右溪记   道州城西百余步〔1〕,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2〕。水抵(3)两岸,悉皆(4)怪石,攲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  元结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 “ 右溪 ” 。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 选自《四部丛刊》本《元次山集》
注释
  右溪:唐道州城西的一条小溪。道州治所在今湖南道县。“右”,古以东为左,西为右,此溪在城西,所以作者为之取名“右溪”。   营溪:谓营水,源出湖南宁远,西北流经道县,北至零陵入湘水,湘江上游的较大支流   抵:击拍,形容溪流满涌,作者《游右溪劝学者》:“尤宜春水满,水石更殊怪。”   悉皆:谓两岸都是。   欹嵌(qīqiàn):石块错斜嵌插溪岸的样子;“欹”,通“攲”。盘屈:怪石随着溪岸弯曲屈折的样子。   名状:说出它们的状态。   洄(huí):漩涡。悬:形容触石溅起的浪花。激:形容被石遏制而造石成的急流。注:形容水急如灌注一般。   垂阴:投下阴影。相荫:彼此遮蔽荫护。   逸民退士:指不仕的隐者和归隐的官宦。   人间:谓世俗社会,主要相对隐逸而言,指仕宦于朝;嵇康《答山巨源绝交书》:“又每非汤、武而薄周、孔,在人间不止,此事会显,世教所不容。”其义同此。   都邑:都会城镇。胜境:风景优美的环境。一本“可为”上有“则”字。   静者:谓仁人;《论语·雍也》载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   置州:谓唐朝设置道州。唐高祖武德四年(612)设置南营州,太宗贞观八年(634)改为道州,玄宗天宝元年(742)改设江华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复称道州。已来:同  元结“以来”。   之:指“无人赏爱”。怅然:惆怅抱憾的样子。   疏凿芜秽:谓疏通水道,开挖乱石,去除荒草杂树。   俾(bì):以便,准备。为:修筑。亭宇:亭子房屋。   兼之:并且在这里种植。   裨:补益,增添好处。形胜:优美的风景。   为:因为。   命:命名。   铭:铭文,指作者为右溪所作的铭文。据作者《阳华志铭》、《五如石铭》、《浯溪铭》等其它同类作品,大多以铭文为主,前有小序。则本篇当同其例,应有铭文,此记属序。但铭文已佚,后人为拟题作“记”。   彰示:宣扬,告示。来者:后来的游者。
译文
  在道州城西边一百多步的地方,有一条小溪。它向南流几十步远,并入营溪。溪水两岸,全都是怪石,它们倾斜凹陷,回旋盘曲,姿态奇特,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清澈的溪流冲击到岩石,便激起腾空的浪花和股股洄流。岸边还有美丽珍奇的树木和青竹,垂下荫影相互遮蔽。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野,就应当是隐士游玩居住的地方;如果在人烟稠密的地方,也可成为繁华都市的名胜风景区,和喜爱清静的人植树建亭的地方。可是自从道州城成为州的治所以来,却至今没有人们来欣赏它和喜爱它;我在溪水旁徘徊,为此感到失意惋惜!于是进行疏导开通,清除掉杂乱的草木,建造了亭阁,又种植了松树、桂树,还铺植保护坡岸的香茅,来增益它优美的景致。因为溪在州城之右(即西面),便命名它为“右溪”。现在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以让后来的人知道。
赏析
  右溪是道州城西的一条小溪,这里石奇泉清,草木葱郁,环境优美异常。但长期不为人所知,以致默默无闻。元结任道州刺史时对它进行了一番修葺,并刻石铭文,取名右溪。这篇精美的散文着重描写了右溪的自然美景,并记叙了对它整修的经过。行文流畅简洁,文笔隽永淡雅,风格纯真自然,状物记事,层次分明,仅仅用140个字,就把右溪的自然情趣描绘得清清楚楚。  文章借右溪无人赏爱,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前半部分集中写景,后半部分偏重议论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形神具备,是一篇独立的游记。因此,《右溪记》不仅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而且也带上了作者鲜明的个性特征。《右溪记》写出了水流的湍急,运用了直接(正面)描写方法。   《右溪记》文笔简练,开头即以清丽的语言,寥寥数笔,勾勒出怪石嶙峋,泉佳林幽的右溪美景。文章虽短,却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写溪,突出其小;写石,突出其怪;写水,突出其清和激;写木竹,突出其垂阴。正面写溪、写水,又通过写石、写树竹从侧面烘托溪水。这一层重在描写。第二层抒写由小溪引起的感慨,以议论为主,兼以抒情,将作者隐士的襟怀与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表现俱足,使写景的志趣得以体现。写对小溪的修葺和美化,用的是记叙手法,而命名和刻石的来由则用诠释说明的方法。各种表达手法综合运用,达到了高度统一。  元结为右溪无人赏识、任使芜秽的遭际鸣冤叫屈,从而抒发自己深沉的慨叹,明显地流露出抑郁不平之气,为山、为水,更是为人。元结疏通右溪,建造亭宇,种上象征高洁的松桂和香草,这表现出他对美的追求,更反映了他淡泊名利、爱好天然的性格。  元结在《右溪记》中的感慨和不平虽不及柳宗元山水游记所流露的那样激烈,但元结笔下的右溪泉石,与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钴姆小丘、小石城山,实际是同一种笔法,高步瀛《唐宋文举要》甲编卷一引清吴先生的话说:“次山放恣山水,实开子厚先声,文字幽眇芳洁,亦能自成境趣。”

元结诗词目录

  1. 漫歌八曲·大回中(作者:元结 朝代:唐)   2. 二风诗·治风诗五篇·至正(作者:元结 朝代:唐)   3. 漫歌八曲·将船何处去二首(作者:元结 朝代:唐)   4. 题孟中丞茅阁(作者:元结 朝代:唐)   5. 二风诗·乱风诗五篇·至伤(作者:元结 朝代:唐)   6. 系乐府十二首·贱士吟(作者:元结 朝代:唐)   7. 别何员外(作者:元结 朝代:唐)   8. 石宫四咏(作者:元结 朝代:唐)   9. 二风诗·乱风诗五篇·至虐(作者:元结 朝代:唐)   10. 石鱼湖上作(作者:元结 朝代:唐)   11. 送孟校书往南海(一作别孟校书)(作者:元结 朝代:唐)   12. 漫问相里黄州(作者:元结 朝代:唐)   13. 漫歌八曲·将牛何处去二首(作者:元结 朝代:唐)   14. 系乐府十二首·古遗叹(作者:元结 朝代:唐)   15. 石鱼湖上醉歌(作者:元结 朝代:唐)   16. 补乐歌十首·五茎(作者:元结 朝代:唐)   17. 石鱼湖上醉歌并序(作者:元结 朝代:唐)   18. 漫歌八曲·故城东(作者:元结 朝代:唐)   19. 游石溪示学者(作者:元结 朝代:唐)   20. 登白云亭(作者:元结 朝代:唐)   21. 欸乃曲五首(作者:元结 朝代:唐)   22. 与党评事(作者:元结 朝代:唐)   23. 樊上漫作(作者:元结 朝代:唐)   24. 系乐府十二首·下客谣(作者:元结 朝代:唐)   25. 潓阳亭作(作者:元结 朝代:唐)   26. 系乐府十二首·贫妇词(作者:元结 朝代:唐)   27. 二风诗·乱风诗五篇·至荒(作者:元结 朝代:唐)   28. 系乐府十二首·谢大龟(作者:元结 朝代:唐)   29. 石鱼湖上醉歌(作者:元结 朝代:唐)   30. 引极三首·怀潜君(作者:元结 朝代:唐)   31. 游潓泉示泉上学者(作者:元结 朝代:唐)   32. 漫歌八曲·将牛何处去二首(作者:元结 朝代:唐)   33. 杂曲歌辞·湋乃曲(作者:元结 朝代:唐)   34. 补乐歌十首·大濩(作者:元结 朝代:唐)   35. 漫歌八曲·大回中(作者:元结 朝代:唐)   36. 二风诗·治风诗五篇·至仁(作者:元结 朝代:唐)   37. 补乐歌十首·网罟(作者:元结 朝代:唐)   38. 补乐歌十首·五茎(作者:元结 朝代:唐)   39. 漫歌八曲·故城东(作者:元结 朝代:唐)   40. 酬裴云客(作者:元结 朝代:唐)   41. 引极三首·思元极(作者:元结 朝代:唐)   42. 补乐歌十首·六英(作者:元结 朝代:唐)   43. 石鱼湖上作(作者:元结 朝代:唐)   44. 题孟中丞茅阁(作者:元结 朝代:唐)   45. 演兴四首·闵岭中(作者:元结 朝代:唐)   46. 招孟武昌(作者:元结 朝代:唐)   47. 系乐府十二首·陇上叹(作者:元结 朝代:唐)   48. 二风诗·乱风诗五篇·至伤(作者:元结 朝代:唐)   49. 送孟校书往南海(一作别孟校书)(作者:元结 朝代:唐)   50. 二风诗·治风诗五篇·至正(作者:元结 朝代:唐)   51. 朝阳岩下歌(作者:元结 朝代:唐)   52. 系乐府十二首·下客谣(作者:元结 朝代:唐)   53. 引极三首·望仙府(作者:元结 朝代:唐)   54. 喻旧部曲(作者:元结 朝代:唐)   55. 宿丹崖翁宅(作者:元结 朝代:唐)   56. 与瀼溪邻里(作者:元结 朝代:唐)   57. 系乐府十二首·谢大龟(作者:元结 朝代:唐)   58. 窊尊诗(在道州)(作者:元结 朝代:唐)   59. 刘侍御月夜宴会(作者:元结 朝代:唐)   60. 引东泉作(作者:元结 朝代:唐)   61. 说洄溪招退者(在州南江华县)(作者:元结 朝代:唐)   62. 送孟校书往南海(一作别孟校书)(作者:元结 朝代:唐)   63. 石宫四咏(作者:元结 朝代:唐)   64. 喻常吾直(时为摄官)(作者:元结 朝代:唐)   65. 宿洄溪翁宅(作者:元结 朝代:唐)   66. 系乐府十二首·农臣怨(作者:元结 朝代:唐)   67. 刘侍御月夜宴会(作者:元结 朝代:唐)   68. 与瀼溪邻里(作者:元结 朝代:唐)   69. 舂陵行(作者:元结 朝代:唐)   70. 喻旧部曲(作者:元结 朝代:唐)   71. 登白云亭(作者:元结 朝代:唐)   72. 潓阳亭作(作者:元结 朝代:唐)   73. 引东泉作(作者:元结 朝代:唐)   74. 二风诗·乱风诗五篇·至虐(作者:元结 朝代:唐)   75. 寄源休(作者:元结 朝代:唐)   76. 酬裴云客(作者:元结 朝代:唐)   77. 无为洞口作(作者:元结 朝代:唐)   78. 漫歌八曲·将牛何处去二首(作者:元结 朝代:唐)   79. 欸乃曲五首(作者:元结 朝代:唐)   80. 石鱼湖上作(作者:元结 朝代:唐)   81. 与党评事(作者:元结 朝代:唐)   82. 引东泉作(作者:元结 朝代:唐)   83. 闵荒诗(作者:元结 朝代:唐)   84. 二风诗·乱风诗五篇·至惑(作者:元结 朝代:唐)   85. 演兴四首·初祀(作者:元结 朝代:唐)   86. 漫问相里黄州(作者:元结 朝代:唐)   87. 忝官引(作者:元结 朝代:唐)   88. 喻瀼溪乡旧游(作者:元结 朝代:唐)   89. 系乐府十二首·思太古(作者:元结 朝代:唐)   90. 朝阳岩下歌(作者:元结 朝代:唐)   91. 引极三首·怀潜君(作者:元结 朝代:唐)   92. 二风诗·治风诗五篇·至慈(作者:元结 朝代: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