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架构系列之用公式定义概念

系统架构概念非常大,谈论时显得虚无飘渺,它不像一个具体的技术点能很好地衡量掌握了没有。系统架构的定义有很多,问不同的人得到的回答也不一样,这也越发让人迷惑:到底什么是系统架构。本篇文章没有太高深的理论,从推导系统架构的公式开始,层层铺进、环环相扣,揭开系统架构的神秘面纱。

系统架构系列之用公式定义概念

一、推导系统架构的公式

1.1 系统架构概念拆分

在学习一门技术的时候,一定要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系统架构这个概念本身就非常大,而且有各种各样的定义,初学者会遇到这样的困境:到底什么是系统架构?不管什么样的定义,笔者相信知识只有内化成为自己的才最重要,否则我们只是不断地输入而没有消化。先不看之前的定义是什么,从 " 系统架构 " 这四个字开始推导其公式。

" 系统架构 " 可以拆分成两部分:“系统 " 和 " 架构”。“系统 " 在百科中的定义是" 系统就是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要素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并处在一定环境下的有机整体”,从这句话可以提炼出两点内容:一是整体与部分 (由要素结合而成的);二是结构性 (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所以谈系统一定具有多个组成部分,并且这些部分是相互作用的,这点非常重要。

再看架构在百科中的定义是" 架构,又名软件架构,是有关软件整体结构与组件的抽象描述,用于指导大型软件系统各个方面的设计 "。初看到这个定义,从中获取的有效信息不大,只知道这个很厉害,用于指导大型软件系统各个方面的设计。细细分析,它又和系统有类似表述,有一个重要的词是抽象描述,换言之,架构是把系统中的整体结构和组件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来。

至此,总结出第一个结论:系统架构是描述系统要素之间的关系。

1.2 系统架构公式

接着上文再深入分析什么是系统架构,理解系统的概念没有什么疑问,在架构上还是有点迷糊。没关系,换个角度再看。架构又拆分成两个字 " 架 " 和 " 构 ",“架 " 就是 " 加 " 和 " 木”,它源于建筑领域,把木头连接起来就是架," 构 " 就是结构的意思。

所以," 架构 " 就是把 " 木 " 按照一定的结构连接起来。到这里,系统架构的公式已经呼之欲出,先不急给出公式,还有几个问题没有理清楚:

  • 什么是木?
  • 结构是什么?
  • 如何连接?

刚才说了,架构源于建筑,结合软件中的系统架构来回答上面的几个问题:

  • “木 " 就是系统中的要素,这个很容易推导出来的,既然是 " 加”,肯定不只一个," 系统 " 是 " 架构 " 的修饰词,换言之,所谓的系统架构就是把 " 系统 " 架构出来," 系统 " 又由各个要素组成,所以这里的 " 木 " 就是系统中的要素。
  • " 结构 " 是架构的产物,建筑是有结构的,往深层次想为什么不同的建筑有不同的结构,就是为了解决不同场景的问题,所以系统架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设计的。
  • " 连接 " 是过程,把 " 木 " 有机的连接起来。实施过程是有一定的方法,并不是随意地连接。

到这里,总结出第二个结论,给出系统架构的公式, 系统架构 = 要素 + 连接 + 解决特定问题。

1.3 深入系统架构公式

上面已经给出系统架构的公式,用文字来表述就是系统架构是为了解决特定的问题,把系统中的要素找出来,通过一定的手段把这些要素组合起来。

那么问题又来了:解决特定的问题是什么、系统的要素又是什么、如何把要素组合起来,回答了这三个问题,系统架构就非常清晰了。

  • 解决特定的问题:这个就是需求、矛盾,就是当前我们不具备的。抓住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什么。举个简单的例子,在高并发场景下,如果查库非常多,之前是单台数据库 (读写在一起),这时的矛盾就是单台数据库不足以支持高并发场景下同时读写。矛盾不同,解决的方法、思路也不同,关键是找到主要矛盾。

  • 系统要素:这里的要素得分类看待,系统架构其实是有分类的,如业务架构、应用架构、技术架构、数据架构、安全架构等,这里要素就是分类中的内容,还是拿上面的例子来看,它是技术架构,要素就是数据库。如果是业务架构,要素就是业务的组成元素,通过业务流程进行分解,找出业务领域对象就是要素。

  • 要素组合:组合是为了解决特定的问题,把要素按照一定规则连接起来,上面的例子之前是单台数据库,现在按照读写进行分离解决问题,从库通过 binlog 同步主库数据。一般而言,组合是按照层次特性来组合的。

二、系统架构分类

2.1 谈系统架构要指定类型

平时我们在谈论系统架构时一定要指定类型,如业务架构还是技术架构还是其它类型的架构,要不然,别人跟你讲业务架构,但你期望的是技术架构,这样两个认识就不一样,这也是初学者比较困惑的地方,看到的和自己理解的不一样。不同的架构类型侧重点是不一样的,这个具体在下一节中讲到。

总结出第三个结论:谈系统架构一定要指定类型,否则两个认识就不一致。

2.2 系统架构分类

系统架构有不同的分类,之所以有这些分类,是为了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系统,这样就可以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和理解系统,从而设计出来的系统满足需求。系统架构并不虚,它不仅从最顶层考虑系统,而且在关键实现上也有考虑。

系统架构和我们学的函数很相似,y =f(x), y 就是架构的产物,f() 就是思考、设计的过程,x 就是系统要素。从这一点看和上面提到的公式很像,本质来讲就是为了解决特定问题而进行的架构设计。

一般架构分为:业务架构、应用架构、数据架构、技术架构、安全架构、部署架构。TOGAF 对下面四种架构有如下描述:

业务架构 : 定义业务战略、治理、组织和关键业务流程。

数据架构 : 描述组织的逻辑与物理数据资产及数据管理资源的结构。

应用架构 : 应用之间结构和交互的描述。

技术架构 : 描述支持业务、数据和应用服务部署所需的逻辑的软件与硬件能力,包括 IT 基础设施、中间件、网络、通信、处理和标准等。

所以,聊系统架构要指定架构类型,因为不同的架构类型侧重点不一样,明显的业务架构和技术架构就不一样,业务架构偏重的是业务愿景、业务价值、业务流程;而技术架构偏重的是运用哪些技术组件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系统架构的特性

基本上到这里,对系统架构没有之前的混沌认识,通过一个简单的公式可以知道系统架构是什么。上面也说了系统架构有不同的分类,但本质来讲还是叫系统架构,那么,系统架构的物性是什么呢?

从上面的公式出发:系统架构 = 要素 + 连接 + 解决特定问题,解决特定问题是目标,所以,系统架构具有很强的目标性;要素是系统组成部分,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表明系统架构具有可分解的特性;连接是把拆分的要素再有机的组装出来,这里组装不是简单的还原,是有一定的抽象在里面,是按照一定层次来抽象的,体现了系统架构的层次性。总结如下:

  • 目标性:目标是我们的灯塔,指引我们向什么方向走。
  • 可分解性:这与分而治之是一样的意思,不管是系统架构在设计还是实施都具有可解性,一方面不同的人可以专注于某一方面深入研究;另一方面是可以并行工作,提升效率。
  • 层次特性:层次特性是系统架构的基本特性,像网络协议、计算机系统结构,都是有一定的层次的,所以系统架构也有这样的层次。比如在业务架构中,笔者习惯按场景层、业务能力层、业务模型层、依赖层来划分。

从系统架构的特性反过来可以帮助进行更好的架构设计,好的系统架构设计一定有序的,不好的系统架构一定是混沌的。

四、系统架构各家之言

提出一种方法并非标新立意,其实很多东西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表述不一样,表述不一样是为了更好的让人去理解。上面提到了系统架构 = 要素 + 连接 + 解决特定问题,现在看看其它的定义是什么:

  • 软件系统架构是将系统描述为计算机组件及组件之间的交互
  • 软件架构是在一些重要方面所做的决策的集合
  • 软件架构是分和合的过程

再去想想这些定义,可能你会有新的想法。

一、系统架构的本质目的

我们已经知道系统架构是什么,有必要讲一下系统架构的目的,即为什么要进行系统架构。对于简单的系统而言,可能没有什么所谓的系统架构,这里的 " 没有 " 可能对我们来讲是常识,如简单的系统分层。系统架构的本质目的从公式定义中就可以看出:解决特定的问题,这个特定的问题有技术上的问题、业务上的问题、项目管理上的问题。

系统架构系列之用公式定义概念

还有一个问题不知道开发者是否注意到:怎么知道自己的架构设计是对的?这个问题很尖锐,架构设计具备严谨的逻辑性,从逻辑上讲是对的,实现起来基本上八九不离十,再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做出调整。所以,系统架构从本质上讲具备逻辑性,虽然还没有真正实践,但从架构方案上能看得出是否合理、正确。

结论一:系统架构的本质目的就是解决问题和具备逻辑性。

二、系统架构的难点

系统架构并不是任何初学者都可以一学就会的概念,它具备一定要求,所以这里说的难点换个角度就是要掌握的能力。

2.1 技术上的难点

技术上的难点对于开发来讲比较好理解,在有些场景下,技术会成为架构的难点之一,如笔者之前在阿里店铺团队,双 11 高达十几万的 QPS,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就会导致访问的店铺页面打不开。所以,对于高并发场景,我们面临很多挑战,以下列举常见的技术难点:

  • 高并发场景:有限的资源应对大量请求。
  • 高可用场景:即使在极端条件下,强调系统的可用性。
  • 高扩展场景:如何应对变化的问题,以最少的代价支撑业务发展。
  • 分布式一致性场景:一致性问题在分布式场景下经常遇到,选用哪种技术方案要结合当前的业务、条件来选择。
  • 高性能场景:快速地处理请求。

技术上可以有意识地在平时去总结、练习,每种问题都应该有一套立体化的解决方法而不是一个散点去应对,如高并发场景,有些同学立马说用缓存、用消息队列等,这些只是手段,如果从本质问题出发,在每个环节上思考如何去做,这样就会提出系统性的解决方案,这一点会在后续文章中展开说明。

2.2 业务上的难点

有些业务是非常复杂的,不是简单的 CRUD,涉及到的链路非常长、涉及到的业务关联方也非常多,很有可能一个系统的代码行数超过 100 万,还包括很多历史逻辑在里面,这个在新业务中出现的概率较小,一般是大型系统并且你是后面加入团队的时候会遇到。尤其是用户量大、涉及到交易业务的系统,错一点就会造成巨大资损。作为一个新人,加入这样的团队面临的挑战会比较大,如果没有文档,只能靠自己去问、去看、去 debug、去踩坑。

在业务架构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业务能力地图的观点,如何让一个新人以最少的成本熟悉业务系统,除了业务系统设计得非常好,有详细的文档可参考外,还要有可视化的能力地图,从一个业务场景出发,中间涉及到的调用逻辑全部通过可视化界面展示出来,一个新人就可以很清晰地知道整个业务流程如何运转,先从宏观上理解产品、业务运转,再去看代码要轻松得多。

2.3 项目管理的难点

一个大型系统设计的业务方比较多,如果系统架构方案已经产出,剩下的就是落地执行,项目管理也有可能是我们的一个难点,如何协调资源、处理冲突、关键项目里程碑、问题跟踪和解决、上线灰度策略、业务监控…这些在系统架构设计时都要考虑到,并且在执行的过程中要有反馈。

一个项目如果没有人管理延期的风险会很大,其实大部分开发不善长做管理、沟通等事情,在一个组织里,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形成一个较复杂的环境,所以也有人说管理是一门艺术。

上面着重从技术、业务、项目三个层面讲解系统架构的难点,这些难点就是我们后面要解决的问题,反过来就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基础。

三、换个思维看系统架构的过程

通过语文的阅读理解来类比领域建模的过程,有些读者反馈这种方式较好,通俗易懂,想起来好像还是那么一回事。笔者一直推崇的理念是大道至简,通过过往经验类比复杂的问题,有一个铺垫会降低学习的复杂度。

3.1 写作的过程

在这里依然用一个大家都熟知的经验来类比系统架构。我们从小都写作文,写作文的步骤是什么呢?

  • 审题:根据要求写作。
  • 谋篇布局:知道要写什么之后,就思考整体文章的结构是什么 (这个最关键,手法不同,文章的结构就不同,如总分总、设悬念、先抑后扬等),分几段来写,每段的内容是什么,段与段的链接怎样。
  • 素材选择:为了支撑表达我们的思想,素材有多个,如何选择最贴切的素材也是至关重要的。
  • 写作:最后成文。

系统架构系列之用公式定义概念

3.2 提炼写作的要点

所以到这里,不知道你发现了什么没,最关键的是什么?就是文章结构,这里的结构就体现出不同的逻辑,不同的人看后会有不同的感觉,有的文章读后为什么能让你拍案叫绝,就是他的行文思路非常好、剧情引人入胜。

可以换个角度来说:学好系统架构就如同写出一篇妙笔生花的文章出来。再来看如何写出一篇妙笔生花的文章出来的过程,我们大体在学生时代做了两件主要的事:

  • 词汇语句的积累:积累了大量的词汇和经典语句,我们是从出生就开始积累。
  • 文章结构:我们学习了大量的文章,分析文章的结构就是为了让我们学习这种结构。

至此,写作的核心要点就两个:词汇语句和文章结构。那么类比到架构设计,其实已经快呼出之出了,先等一下,我们对这两个点再抽象一下。词汇语句抽象了要素,文章结构抽象成模式。再来看系统架构,它的核心点也是上面两种:

  • 要素:解决问题的点和具体手段,如技术架构中的缓存、消息队列等。
  • 模式:就是最终呈现的结构,常见的有分层架构模式、管道模式、代理模式、事件模式等。

通过写作类比,应对系统架构的方法已经初步成型,接下来再细细道来。

四、应对系统架构的方法

本部分应该是最重要的,但经过前面的铺垫,现在显得并不是特别重要,因为不同的人看到这里,心里的想法肯定不一样。

应对系统架构的方法:系统性思考、分解、抽象、模式。

  • 系统性思考:我们考虑的目标是系统,不是单一的点,所以要系统性思考。这个听起来比较虚,还是拿一个技术架构中的秒杀场景来说明。秒杀的本质是有限的资源应对大量的请求,解决这个问题资源肯定不能加大,就 100 个商品,不可能加到 10000 个商品。所以怎么应对大量的请求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点,我们可以直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用户和系统两个角度。用户大量的请求直接涌入,系统可能承担不住,能不能打散用户请求?系统方面能不能更快的处理用户请求,之前要 100ms 处理完的,能不能用 10ms 处理完?所以这样分析下来,从接入层、处理层、存储层考虑,而不是单一考量。

  • 分解: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而治之是一个宝贵的经验,同样在系统架构中也经常使用到,还是拿上面的例子继续说,上面从用户和系统两个角度考虑,那么从用户角度如何去做?从系统角度又该怎么去做,两个独立的可以单独拿出来设计。技术架构可以按照这种方法来做,业务架构也会使用分解的方法,业务流程的分解,分解出更小的流程,从流程中找出产物是什么。

  • 抽象:抽象这个词本身就很抽象,经常说就不知道它是什么,笔者对抽象的理解就是抽出来要像,如人在医院中重要的是身份信息 + 健康信息,在学校中重要的是身份信息 + 成绩信息,在工作中重要的是身份信息 + 工作经验 +KPI,所以不同的场景要抽象出本质的东西来描述事物。那么复杂的一个系统,要抓住核心的点,可能核心点不超过 10 个,这样就大大降低理解的复杂度了。

  • 模式:好比写作一样,有不同的模式,架构设计也有不同的模式,这种模式是约定俗成的,一看就能理解,常见的是分层架构模式,一些比较少用的模式了解即可,把重要的精力花在常见的模式上,遵循二八原则。

再来看我们之前对系统架构的定义: 系统架构 = 解决特定的问题 + 连接 + 要素,现在再去看它,会显得特别亲切,用一句话概括系统架构的方法:明确我们要解决的问题,通过系统化的思考方式找到关键的点,对不同的关键点进行分而治之,再通过抽象找出要素,最后通过一定的模式表现出来。

结论二:应对系统架构的方法:系统性思考、分解、抽象、模式。

from  https://www.infoq.cn/article/NON4ahRV9pC3Feoc0-VC

https://www.infoq.cn/article/fwhQ-dIN2xTUH6zNLYZp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