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CEO:管理工时不如管理工质

创业CEO:管理工时不如管理工质在每周一次的「创业 CEO」系列,我们讨论一个创业者如何教会自己成为一位伟大的 CEO,因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创业公司,往往都是由这样的人在领导

政府近日修改劳基法,将原先的双周 84 小时规定,降低为每周 40 小时,亦即单周减少 2 小时,并明订每月加班不得超过 54 小时。

不少官员、记者都表示将有 800 万人受惠,是广大工作者的胜利。

但说实在,这逻辑根本完全与时代脱节。

在工业革命为主的 20 世纪,多数人在工厂里进行制造相关的劳力密集工作,为了保护国民健康,政府因此用法律去限制超时工作、过度加班,以免企业为了短期利益,过度操劳工人,牺牲了他们的长期体质,以及国家未来的竞争力。

来到 21 世纪,工业革命进入尾声,自动化革命快速崛起,劳动工作正快速被机器所取代。

鸿海日前发讶昴谄叱扇肆挠苫髦葱校叫婀こ孀远贝嚼础Google 的自动驾驶车、软银的 Pepper 家务机器人等的陆续上市,也暗示服务业工作很快接着被取代。

脑力密集取代劳力密集

因此,在本世纪,多数人类所从事的工作,势必陆续往食物链上层移动,去设计控制这些机器的软体、硬体,而不是跟他们比赛劳动 ─ 无论在能源消耗、效率、精准、持久、工安,人类绝大多数时候无法与机器人竞争。

与传统劳力工作不同的,是知识工作并不需要一个固定的环境。最明显的例子是在咖啡馆、高铁等候区等场所,永远都有人在用电脑、平板,更新文件、回复 Emails。事实上,现在的我,正利用等候小孩上课的空档,在体育馆旁休息区完成这篇文章。

不仅地点自由,现代知识工作者的时间也是自由的。或者说,我们根本无法控制工作的时间,因为大脑的运作,并没有所谓开始与结束。

再以本文为例,为了决定该写什么题目,过去几周我利用许多空档,Google 资料、探索方向,一天当中,不少念头在脑中闪过,思考后又放下,回去专注在日常的会议、其他的工作。直到今天早上,酝酿已久的主意与线索,突然在阅读某则 新闻时连成一线,让我得到了今天这篇文章的灵感。

这样的工作过程,根本无法定义什么时候是上班,什么时候又是下班,甚至也无法追踪到底用了多少时间在今天这篇文章的酝酿之上。

而所有新时代的脑力密集工作,基本上都有类似的结构。因此,所谓的每周上班 40 小时,每月不能加班超过 54 小时,根本是一个与时代脱节的无意义规定。

更有甚者,与体力不同的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脑力越是使用,越是进步,也就是说,限制知识工作者的加班时数 (如果能够的话),基本上是对国家长期竞争力的一种伤害,而不是保护。

时代改变,恐龙法律背后的谬误逻辑,短时间内或许很难跟上改变,但今日的企业主管,至少可以先换掉自己的脑袋。

以下是我建议的基本心态重组:

1. 管理品质,不要管理工时

不要再把同仁们留在公司的时间长短,作为一种对公司贡献的衡量。相反的,应该要去积极建立对作品品质的衡量方法,来正确彰显他们的贡献 ─ 我知道这很难,但用工时替代是错的。

2. 奖励效率,不要奖励劳苦

停止称赞花很多时间辛苦做事,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同仁。相反的,很快达成工作成效的同仁,送他们假期作为回馈。

3. 大量增加知识分享活动

知识的复制是免费的,但得到对的知识,却会让同仁工作效率大幅提N。如同刚才描述,知识工作需要长时间的灵感收集、累积,因此增加知识分享活动,可以大大提升同仁揉合出好作品的机率。

4. 投入比进入重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