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里 VS 易趣说起,中国公司靠什么守住疆土?
本文转自公众号“硅谷密探(ID:guigudiyixian)”。
易趣中国秘史
2001 年,时任 eBay 首席执行官的 Meg Whitman,后来的全球第一女首富,暂时结束了和日本雅虎的一场硬仗。正逢美国遭遇 9·11 恐怖袭击,Meg 的返程航班受阻,于是她心念一动:不如去中国上海看一看。
2001 年的中国,给西方的总体印象还是贫穷落后。Meg 出身“Old Money”家庭,她的母亲早在 70 年代初就去过中国访问,回来后时常对她描述对中国的认识。所以,当看到外滩鳞次栉比的高楼,和突飞猛进的基础设施建设后,Meg 感受到巨大的认知反差,并且很快意识到:中国正在腾飞,这是一片正待开采的大型聚宝地。
上海夜景,图源百度百科
以上是密探在采访“为哥”时,他讲到的 eBay 早期开拓中国市场的故事。江湖人称为哥的蒋为,是真格基金常驻硅谷的投资合伙人,也曾担任多家世界级互联网公司的高管,包括谷歌大中华区的首席市场官,eBay 中国商务部副总裁,和 Intuit 网络营销高级总监等。
尝试过跨国公司高管、创业者和著名基金投资人多重身份的为哥,对商业世界的诸多现象和法则,都有自己犀利的认知。本次密探专访中,为哥用很多小故事,来探讨“为什么跨国企业,常常在中国市场铩羽而归”这一复杂问题。
说回开头的 eBay。在上海,Meg 很快联系到自己曾就读的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校友邵亦波。当时邵亦波是易趣网络的董事长兼 CEO(现任经纬中国创始合伙人)。eBay 收购了易趣,并直接使用这个名字,作为自己的中文译名。
接下来,Meg 希冀易趣中国开始大展拳脚开疆辟土。但是,她真的没想到,“消费者习惯”这个东西,存在那么大的地域差异。
eBay 美国靠着拍卖二手收藏品起家,美国消费者典型的三个特征:
1)喜欢直接搜索想要的东西;
2)把拍卖当成一种乐趣;
3)带有情怀光环的收藏品很有市场,比如十年前的芭比娃娃和糖果盒。但是他们发现:这一套在中国完全不管用了。
中国消费者没有耐心慢慢加价,等一件商品拍卖两三天才知道花落谁家;另外,他们消费前可能漫无目的,更喜欢通过到处逛店然后下单。最后,当时中国缺乏的,是大宗商品是日常消费品,还不到玩收藏和情怀的时候。
这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易趣中国的发展不如人意。为哥回忆,当时周末都是连轴转,到各地市场去调研,去琢磨卖家与卖家的需求和特点。不过,当他们想根据中国市场情况作出本地化调整,汇报给美国总部时,却常常耗时极久而得不到答案。Meg 曾因为“一个简单的文字描述错误却九个月没有得到解决”,而拍桌子怒斥硅谷总负责人。
但这些都属于内部原因,如果有时间还能慢慢解决。但此时,刀锋从外部亮起——马云携阿里巴巴快速地崭露头角。本土创业者的强悍战斗力,给为哥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对一件事记忆犹新。
2000 年阿里巴巴在杭州开会
当时易趣中国的总部,位于上海最贵的来福士广场。每一天淘宝人都在门口蹲守,并且手拉大横幅,上面写着“eBay 员工加入淘宝,工资立刻涨三倍!”(大致意思)。更厉害的是,周末易趣团队四处调研,预订的酒店外面,总有淘宝人闻风而至,继续拉横幅抢人。
为哥将此称为“拼刺刀打法”,淘宝摆明态度“我就是要跟你拼命”,刀刀见血。这着实把行动要走流程态度追求绅士的外国企业,吓了一大跳,一时不知如何招架。
2005 年 eBay 曾想依仗自己体量大,以 10 亿美元收购阿里巴巴,这是正面 PK 吃亏后仅剩的机会。结果马云以退为进,狮子大开口喊出 20 亿美元,Meg 拍案拒绝,于是这场著名的中外电商之战,以 eBay 落败收场。
1998 年,阿里巴巴创始团队长城团建
两千年以后,外企入华数量是爆发式增长,硅谷一众 B2C 科技公司自然不落于人后。但是除了能凭借软硬件技术门槛这种硬通货站住脚跟的(比如苹果和微软),大部分混的不尽如人意。比如谷歌的黯然离场,是轰动全球的大新闻;推特和 Facebook,更是不得其门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