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 => MongoDB与PyMongo语法对比解析
阅读须知
由于是对比书写: M: 代表 Mongo原生语法 P: 代表 PyMongo书写方法 后面提到:”同上“ 字眼: 意思就是 Mongo 和 PyMongo 语句是一模一样的, 一个字都不差,复制上去,可以直接运行 (也许你很好奇,为什么 一个是Python语言里的PyMongo,一个是Mongo) 他们的语句为什么可以做到一模一样 ?? 答:因为 Mongo和Python都可以 给变量赋值, PyMongo的语法设计也是模仿Mongo的。 所以:我巧妙的 把二者的变量设为同一个,函数90%都一致, 所以整条语句就一模一样了! 主要语法区别: 1. 函数命名 Mongo 方法函数大都以 驼峰命名 PyMongo方法函数大都以 _ 下划线分割命名 2. 函数参数 Mongo : 基本都是 {} + [] 各组组合格式 PyMongo:同上, 但{}的 key需要使用字符串格式, 有些情况,还需要使用命名参数代替 {} 3. 空值 与 Bool Mongo: null true false PyMongo: None True False
前置安装配置环境
客户端连接:
pip install pymongo import pymongo M: Mongo P: cursor = pymongo.MongoClient('ip',port=27017)
选择数据库:
M: use test P: db = cursor['test'] # 记住这个db, 下面复用这个参数
选择集合: (记住table变量名,下面就直接用他们了) 注意,注意,注意
M: table = db.zhang P: table = db['zhang'] 注:选择库,选择集合的时候 注意事项: Mongo中: xx.xx 用 . 的语法 PyMongo中:也可以 用 xx.xx 这样, 但是这样用在PyCharm中没有语法提示 所以提倡 xx['xx'] 用索引的方式使用
Mongo 与 PyMongo 返回结果的游标比较
Mongo中: 大多数查询等结果返回都是游标对象 如果不对游标遍历,那么Mongo的游标会默认为你取出 前 20 个 值 当然,你也可以索引取值 关闭操作: .close() PyMongo中: 同样,大多数查询等结果返回都是游标对象(如果你学过ORM,可以理解游标就像 ORM的查询集) 所以必须通过 list() 或 遍历 或 索引 等操作才能真正取出值 关闭操作: .close() 或者 用 Python 的 with 上下文协议
增
save()
M: table.save({}) # 估计要废弃了 P: 将要被废弃 用insert_one代替它
insert()
M: table.insert() # 包括上面两种,可以一个 {},可以多个 [{},{}] P: PyMongo源码明确说明,insert()语法将被废弃,请用 insert_one({}) 和 insert_many([])代替
insert_one() 和 insert_many()
M: table.insertOne( {} ) # 驼峰 table.insertMany([ {},{} ]) # 驼峰 P: table.insert_one( {} ) # 下划线 table.insert_many([ {},{} ]) # 下划线
删
remove()
参数1:删除查询条件 参数2:删除选项 M: table.remove({'name':'zhangsan'}, {'justOne': true}) # 我更喜欢用delete的 P: PyMongo中,此方法将被废弃。 将会被 delete_one() 和 delete_many() 代替
deleteOne() # 只删除一条
M: table.deleteOne({'name': 'lin3'}) P: table.delete_one({'name': 'lin3'}) #
deleteMany() # 删除多条
M: table.deleteMany({'name': 'lin3'}) P: table.delete_many({'name': 'lin3'}) 注意: 不知道这两个函数是否让你想起了前面讲的 insertOne 和 insertMany,他们看起来很像,语法不同: insertMany([]) # 参数需要用 [] 包起来 deleteMany({}) # 参数不需要 注意2: table.deleteMany({}) # 空 {}, 代表删除所有文档 (慎行,慎行,慎行)
删除整个集合:
table.drop() # 删除集合(连同 所有文档, 连同 索引,全部删除)
改
""" 文档修改, 注意: _id 不可修改 """
三种更新方法:
1. update(将要废弃,可跳过,直接看2,3点的方法) update({查询条件}, {更新操作符} , {更新选项}) M: table.update({'name': {'$regex':'li'}},{'$set':{'name':'lin2'}}, {multi: true}) P: table.update({'name': {'$regex': 'li'}}, {'$set': {'name': 'lin3'}},multi=True) 注意1: 第三个参数 multi如果不设置,默认只更新一条文档,设置为 true ,就会更新多条文档 注意2: Mongo写法: {multi: true} # Mongo 和往常一样,采用json格式, true小写 Python写法: multi = True # python是采用命名参数来传递, True大写 2. updateOne(更新一条) M: updateOne( {查询条件}, {更新操作符} ) P: update_one 3. updateMany(更新多条) M: updateMany( {查询条件}, {更新操作符} ) 其实参数是一模一样的,只不过方法名区分 P: update_many 注: 这三个方法的参数 是基本一模一样的 所以下面讲具体 {查询条件}, {更新操作符} 时 就统一用 update()来写了
普通更新操作符:
$set(更新)
# 注:规则就是:"有则改之, 无则添加" M: table.update({'5':5},{'$set': {'lin': [5,6,7,8]} }) P: 同上 微扩展(关于内嵌数组): table.update({'5':5},{'$set': {'lin.0': '呵呵' }) # lin.0代表数组的第一个元素 当数组的索引越界,这个时候就视为数组的添加操作。 eg: 假定我们给 lin.10 一个值,那么 中间空出的那么多索引,会自动填充 null
$unset(删除)
# 注:删除的键对应的value可以随便写,写啥都会删除, 写 '' 只是为了语义明确(规范) M: table.update({'6':6}, {'$unset': {'6':''}}) # 把此条记录的 '6' 字段删除 P: 同上 微扩展(关于嵌套数组): table.update({'5':5}, {'$unset': {'lin.0':''}}) # lin.0同样代表数组第一个元素 注:数组的删除 并不是真正的删除, 而是把值 用 null 替换
$rename(改名,替换)
M: table.update({'name':'lin'}, {'$rename':{'name':'nick'}}) # name变成了nick P: 同上 微扩展(文档嵌套): 如果文档是嵌套的 eg: { a: {b:c} } M: table.update({'lin':'lin'}, {'$rename': {'a.b':'d'}}) P: 同上 结果 => {"a" : { }, "d" : "c" } 解析: b 属于 子文档 a.b 表示 通过父文档的a 来取出 子文档的b 如果整体a.b被 rename为 d,那么 d会被安排到父文档的层级里,而a设为空。 举个栗子: 你有一个箱子,里面 有一个 儿子级别 和 孙子级别 的箱子 (共3层) 现在你把 孙子级别的箱子 单独拿出来, 把整个箱子替换掉 就是这种思想。。。自己体会吧 (这种语法,好像Python列表的切片赋值。。形容可能不太恰当)
$inc:
{$inc: { 'age': -2}} # 减少两岁,正数表示加法,负数表示减法,简单,不举例了 特例:如果字段不存在,那么,此字段会被添加, 并且值就是你设定的值(0+n=n)
$mul:
{$mul: { 'age': 0.5}} # 年龄除以2,整数表示乘法,小数表示除法,简单,不举例了 特例:如果字段不存在,那么,此字段会被添加, 并且值为0 (0*n=0)
$min
{$min: { 'age': 30}} # 30比原有值小:就替换, 30比原有值大,则不做任何操作
$max
{$max: { 'age': 30}} # 30比原有值大:就替换, 30比原有值小,则不做任何操作 特例:min和max特例相同,即如果字段不存在,那么,此字段会被添加, 并且值就是你设定的值
数组更新操作符:
""" 单数组: xx 内嵌数组: xx.索引 """
$addToSet(有序,无重复,尾部添加)
原始数据: {'1':1} M: table.update({'1':1}, {'$addToSet':{'lin':[7,8]}}) P: 同上 结果 => {"1": 1,"lin": [ [7, 8 ] ]} # [7,8] 整体插入进来, 特别注意这是二级列表
$each ( 给[7,8]加个 $each,注意看结果变化 )
M: table.update({'1': 1}, {'$addToSet': {'lin': {'$each':[7, 8]} }}) P: 同上 结果 => {"1": 1, "lin": [7,8]} # 7,8单独插入进来,参考python的 * 解构
$push(数据添加, 比$addToSet强大,可任意位置,可重复)
""" 补充说明: $addToSet:添加数据有重复,会自动去重 $push :添加数据有重复,不会去重,而是直接追加 """ 原始数据: {'1':1} M: table.update( { '1': 1 }, { '$push': { 'lin': { '$each': [ {'a': 5, 'b': 8 }, { 'a': 6, 'b': 7 }, {'a': 7, 'b': 6 } ], '$sort': { 'a': -1 }, '$position': 0, '$slice': 2 }}}) # 这里为了清晰点,我就把所有括号折叠起来了 P: 同上 结果 => {"1" : 1, "lin" : [ { "a" : 7, "b" : 6 }, { "a" : 6, "b" : 7 } ] } 终极解析: 1. 添加数组: 先走 $sort => 根据a 逆序排列 2. 再走 $position, 0表示:索引定位从0开始 3. 再走 $slice, 2表示: 取2个 4. 最后走 $each,把数组元素逐个放进另一个数组,说过的,相当于python的 * 解构操作,
$pop(只能 删除 头或尾 元素)
M: table.update({'a': a}, {'$pop': {'lin': 1}}) # 删除最后一个 P: 同上 注1:$pop参数, 1代表最后一个, -1代表第一个。 这个是值得注意一下的,容易记反 注2:如果全部删没了,那么会剩下空[], 而不是彻底删除字段
$pull (删除 任何位置 的 指定的元素)
M: table.update({'1': 1},{'$pull':{ 'lin':[7,8]}}) # 删除数组中[7,8]这个内嵌数组 P: 同上
$pullAll(基本和 $pull 一致)
M: table.update({'1': 1},{'$pullAll':{ 'lin':[ [7,8] ]}}) # 同$pull,但多了个 [] P: 同上 注: $pull 和 $pullAll 针对于 内嵌文档 和 内嵌数组 有细小差别, 差别如下: 内嵌数组: $pull 和 $pullAll 都严格要求内嵌数组的 排列顺序,顺序不一致,则不返回 内嵌文档: $pullAll : 严格要求内嵌文档的顺序, 顺序不一致,则 不返回 $pull : 不要求内嵌文档的循序, 顺序不一致,一样可以返回
查
""" 第一个参数的条件是 筛选出 数据的记录(文档) 第二个参数的条件是 筛选出 数据的记录中的 属性(字段),不配置 就是 默认 取出所有字段 find({查询条件}, {投影设置}) """
投影解释
哪个字段 设置为 0, 此字段就不会被投影, 而其他字段全部被投影 哪个字段 设置为 1, 此字段就会被单独投影, 其他字段不投影 {'name': 0, 'age': 0} # 除了 name 和 age ,其他字段 都 投影 {'name': 1, 'age': 1} # 只投影 name 和 age, 其他字段 不 投影,(_id除外) 注意:所有字段必须满足如下要求: 一: 你可以不设置,默认都会被投影 二: 如果你设置了,就必须同为0,或者同为1,不允许0,1 混合设置(_id除外) 三: _id虽然可以参与混合设置,但是它只可以设为0, 不可以设为1,因为1是它默认的 通俗理解(0和1的设定):另一种理解思想 ====> 设置为1: 就是 加入 白名单 机制 设置为0, 就是 加入 黑名单 机制 注: _id字段是 MongoDB的默认字段,它是会一直被投影的(默认白名单) 但是,当你强制指定 {'_id': 0} ,强制把 _id指定为0,他就不会被投影了(变为黑名单) 语法: M: queryset = table.find({}, {'name': 0}) P: 同上
投影-数组切片($slice)
"""针对投影时的value为数组的情况下,对此数组切片,然后再投影""" 数据条件: {'arr1': [5,6,7,8,9] } 整形参数: M: queryset = table.find({},{'arr1':{'$slice': 2}}) # 2表示前2个, -2表示后两个 P: 同上,一模一样,一字不差 结果: { 'arr1': [5,6] } 数组参数: [skip, limit] M: queryset = table.find({},{'arr1':{'$slice': [2,3]}}) # 跳过前2个,取3个 P: 同上,一模一样,一字不差 输出结果 => { 'arr1': {7,8,9] } 注: 这种数组参数,你可以用 skip+limit 方式理解 也可以用, python的索引+切片方式理解 (skip开始查索引(0开始数), 然后取limit个)
投影-数组过滤($elemMatch)
""" 针对投影时 的value为数组的情况下,根据指定条件 对 数组 过滤,然后再投影 注意这个过滤机制: 从前向后找,遇到一个符合条件的就立刻投影(类似 python正则的 search) """ 数据条件: {'arr1': [6,7,8,9]} M: queryset = table.find({}, {'arr1': {'$elemMatch': {'$gt':5}} }) P: 同上 输出结果 => "arr1" : [ 6 ] 解析:(我自己总结的伪流程,可参考理解) 1. 准备投影 2. 发现数组,先处理数组,可看到数组中有 elemMatch条件 elemMatch在投影中定义为: ”你给我一个条件,我把符合条件的 数组每个元素从前向后筛选 遇到第一个符合条件的就返回, 剩下的都扔掉 (这里的返回你可以理解为 return) “ 3. 把 2 步骤 返回的数据 投影
limit()
limit: (只取前n条) M: queryset = table.find({'name':'lin'}).limit(n) # n就是取的条数 P: 同上
skip()
skip: (跳过n条,从第n+1条开始取) M: queryset = table.find({'name':'lin'}).skip(n) # 从0开始数 P: 同上 解释一下skip这个参数n: 假如n等于2 ,就是从第三个(真实个数)开始取 => 你可以借鉴数组索引的思想 a[2]
count()
count: (统计记录数) M: count_num = table.find({'name':'lin'}).skip(1).limit(1).count() P: count_num = table.count_documents(filter={'name':'lin'}, skip=1, limit=1) 分析: find() -> 查出 3 条数据 skip(1) -> 跳过一条,就是从第二条开始取 limit(1) -> 接着上面的来,从第二条开始取(算本身哦),取一个,实际上取的就是第二条 count() -> 3 # 也许你很惊讶,按常理来说,结果应该为 1(看下面) count(applySkipLimit=false) # 这是 API原型,这个参数默认为False applySkipLimit: 看名字你就知道这函数作用了吧 默认不写为 False: 不应用(忽略) skip(), limit() 来统计结果 ==> 上例结果为 3 设为 True: 结合 skip(), limit() 来统计最终结果 ==> 上例结果为 1 注: 对于 count() ,Mongo 和 PyMongo都有此方法,且用法是一模一样的。 那为什么上面PyMongo中我却用了 count_documents() 而不是 count() ????? 答: 因为 运行 或者后 戳进PyMongo源码可清晰看见,未来版本 count() API将要废除。 官方建议我们用 count_documents() 它的好处是把 skip() 和 limit() 由两个函数调用 变为 2个参数传进去了。
sort()
sort: 排序 M: queryset = table.find({'name':'lin'}).sort({'_id': -1}) # 注意,参数是{} 对象 P: queryset = table.find({'name':'lin'}).sort( '_id', -1 ) # 注意,这是2个参数 第一个参数,代表 排序依据的字段属性 第二个参数,代表 升/降 1 : 升序 eg: 456 -1: 降序 eg: 654 特别注意: 3连招顺序(优先级要牢记) () sort -> skip -> limit (排序 - 定位 - 挑选) 无论你代码什么顺序,它都会这个顺序执行 eg: queryset = table.find({'name': 'lin'}).sort('_id', -1).skip(1).limit(1) 也许你会有这样一个疑惑: 为什么 count_documents 没有放进连招里面? 答: 你仔细想想, 统计个数,和你排不排序有关系吗? 没错,一点关系都没有。。。 sort() 和 count() 没有联系
数组操作符
已有数据条件: { name: ['张','李','王'] } $all: M: queryset = table.find({'name': {'$all': ['张','李']}}) # 数组值里必须包含 张和李 P:同上,一模一样,一字不差 $elemMatch: M: queryset = table.find({'name': {'$elemMatch': {'$eq':'张'} }}) # 数组值有张 就行 P: 同上,一模一样,一字不差
正则
M: db.xx.find( {name: { $regex: /^a/, $options:'i' }} ) P: queryset = db.xx.find({'name': {'$regex': 'LIN', '$options': 'i'}}) PyMongo版的或者这样写-> import re e1 = re.compile(r'LIN', re.I) # 把Python的正则对象 代替 Mongo语句 queryset = db.xx.find({'name': {'$regex': re1 }})
聚合
聚合表达式
字段路径表达式:
$name # 具体字段
系统变量表达式:
$$CURRENT # 表示管道中,当前操作的文档
反转义表达式:
$literal: '$name' # 此处 $name 原语法被破坏,现在它只是单纯的字符串
聚合管道
""" 单个管道,就像 Python中的 map等高阶函数原理, 分而治之。 只不过,MongoDB善于将管道串联而已。 .aggregate([ 里面写管道各种操作 ]) """
$match(管道查询)
M: queryset = table.aggregate([{'$match': {'name': 'zhangsan'}}]) P: 同上
$project(管道投影)
数据条件 => [ {"id":'xxx', "name" : "zhangsan", "age" : 15 }, {"id":'xxx', "name" : "lisi", "age" : 18 }, {"id":'xxx', "name" : "wangwu", "age" : 16 } ] M: queryset = table.aggregate([{'$project': {'_id': 0,'new':'5'}}]) P: 同上 结果 => [{'new': '5'}, {'new': '5'}, {'new': '5'}] 注:'new'是在投影的时候新加的,会被投影。但是加了此新值,除了_id,其他属性默认都不会被投影了
$skip (管道跳过,原理同前面讲过skip() 略)
$limit(管道截取,原理同前面讲过的limit() )
M: queryset = table.aggregate([{'$skip': 1},{'$limit':1}]) P: 同上 解释: 一共三条文档, skip跳过了第一条,从第二条开始取,limit取一条,所以最终取的是第二条
$sort (管道排序,同上,不解释)
M: queryset = table.aggregate([{'$sort':{'age':1}}]) P: 同上
$unwind(管道展开数组, 相当于 数学的 分配律)
数据条件 => {"name" : "Tom", "hobby" : [ "sing", "dance" ]} path小参数: M: table.aggregate([{'$unwind':{'path': '$hobby'}}]) # 注意 path是语法关键词 P: 同上 结果 => { "_id" : xx, "name" : "Tom", "hobby" : "sing" } { "_id" : xx, "name" : "Tom", "hobby" : "dance" } 形象例子: a * [b+c] => a*b + a*c includeArrayIndex小参数: M: queryset = table.aggregate([{'$unwind': { 'path':'$hobby', 'includeArrayIndex':'index' # 展开的同时会新增index字段记录原索引 }}]) P: 同上 结果 => {"name" : "Tom", "hobby" : "sing", "index" : NumberLong(0) } {"name" : "Tom", "hobby" : "dance", "index" : NumberLong(1) } 注意: $unwind 上面有两种特殊情况: 情况一: 文档中无 hobby字段 或 hobby字段为 空数组[] 那么该文档不参与unwind展开操作, 自然就不会显示结果。 若想让这种文档也参与 unwind展开操作,那么需要追加小参数 'preserveNullAndEmptyArrays':true # 与 path同级书写 最终结果,这种字段的文档也会被展示出来,并且 index会被赋予一个 null值 情况二: 文档中有 hobby字段,但是该字段的值并不是数组 那么该文档 会 参与 unwind展开操作,并且会显示出来, 同样 index 会被赋予一个 null值
$lookup(使用方式一)
使用方式(一):集合关联 ===> 我的理解是,相当于关系型数据库的 多表查询机制 集合 <=> 表 , 多表查询 <=> 多集合查询 自身集合 与 外集合 根据我们指定的 关联字段 关联后, 如有关联, 则新字段的值为 [外集合的关联文档, 。。。], 有几条文档关联,这个数组就会有几条 废话不多说,先重新创建两个集合: db.user.insertOne({'name':'猫', 'country': ['China','USA']}) # 一条 db.country.insertMany([{'name':'China'}, {'name':'USA'}]) # 两条 table = db.user # 看好,我赋值了一下,下面直接写table就行了 M: queryset = table.aggregate([{ '$lookup': { 'from': 'country', # 需要连接的另外一个集合的名称(外集合) 'localField': 'country', # (主集合)连接的 依据 字段 'foreignField': 'name', # (外集合)连接的 依据 字段 'as': 'new_field' # 最终关联后查询出来的数据,生成新字段,as用来起名 } }]) P: 同上 结果 => { "_id" : ObjectId("5d2a6f4dee909cc7dc316bf1"), "name" : "猫", "country" : [ "China", "USA" ], # 这行之前应该不用解释,这就是 user集合本身的数据,没变 "new_field" : [ # 这行是新加的字段,后面解释 { "_id" : ObjectId("5d2a6fcbee909cc7dc316bf2"), "name" : "China" }, { "_id" : ObjectId("5d2a6fcbee909cc7dc316bf3"), "name" : "USA" } ] } 解释: 1. new_field是我们新添加的字段 2. 因为user集合和country集合 我们给出了2个依据关联字段 并且这两个关联字段 'China' 和 'USA' 的值都相等 所以最终 user集合的new_field字段中 会添加 两条 country集合的文档 到 [] 中 3. 如果无关联, 那么 new_field字段中的值 为 空[]
$lookup(使用方式二):
使用方式二:不做集合的关联,而是直接把(外集合)经过条件筛选,作为新字段放到(主集合)中。 M: queryset = table.aggregate([{ '$lookup': { 'from': 'country', # 外集合 'let': {'coun': '$country'}, # 使(主集合)的变量 可以放在(外集合)使用 'pipeline': [{ # 外集合的专属管道,里面只可以用外集合的属性 '$match': { # 因为设置了 let,所以这里面可以用主集合变量 '$expr': { # $expr使得$match里面可以使用 聚合操作 '$and': [ {'$eq': ['$name', 'China']}, # 注意,这是聚合的 $eq用法 {'$eq': ['$$coun',['China', 'USA']]} ] } } }], 'as': 'new_field' } }]) P: 同上 解释: 把(外集合) pipeline里面按各种条件 查到的文档, 作为(主集合)new_field 的值。 当然,如果不需要主集合中的属性,可以舍弃 let 字段
$group (分组--统计种类)
用法1(分组--统计字段种类) M: queryset = table.aggregate([{'$group': {'_id': '$name'}}]) # _id是固定写法 P: 同上 结果 => [{'_id': '老鼠'}, {'_id': '狗'}, {'_id': '猫'}] 用法2(分组--聚合) 数据条件: { "name" : "猫", "country" : [ "China", "USA" ], "age" : 18 } { "name" : "狗", "country" : "Japna" } { "name" : "老鼠", "country" : "Korea", "age" : 12 } { "name" : "猫", "country" : "Japna" } M: queryset = table.aggregate([{ '$group': { '_id': '$name', # 根据name字段分组 'type_count': {'$sum': 1}, # 统计每个分类的 个数 'ageCount': {'$sum': '$age'}, # 统计age字段的 数字和 'ageAvg': {'$avg': '$age'}, # 统计age字段的 平均值 'ageMin': {'$min': '$age'}, # 统计age字段的 最小值 'ageMax': {'$max': '$age'}, # 统计age字段的 最大值 } }]) p: 同上 结果: { "_id" : "老鼠", "type_count" : 1, "ageCount" : 12, "ageAvg" : 12, "ageMin" : 12, "ageMax" : 12 } { "_id" : "狗", "type_count" : 1, "ageCount" : 0, "ageAvg" : null, "ageMin" : null, "ageMax" : null } { "_id" : "猫", "type_count" : 2, "ageCount" : 18, "ageAvg" : 18, "ageMin" : 18, "ageMax" : 18 } 注意: 若想直接对整个集合的 做统计,而不是分组再统计 把 _id改为 null即可 { _id: 'null' } # (或者随便写一个匹配不到的 字符串或数字都行,分不了组,就自动给你统计整个集合了)
$out (聚合操作后,将结果写入新集合)
""" 我的理解是重定向 操作, 或者理解为 视图 操作 写入的集合如果存在,那么会全部覆盖(但保留索引) 聚合过程遇到错误,那么会自动执行 ’回滚’操作 """ M: table.aggregate([ { '$group': {'_id': '$name'} }, { '$out': 'newCollection' } ]) P: 同上 最后验证: db.newCollection.find() ,你就会看到新集合 及其 里面的内容 聚合管道 ==> 第二个参数 table.aggregate([之前说的都是这里面的参数], 下面说这个参数) allowDiskUse: true 每个聚合管道占用内存需 < 16M, 过大就会出问题 allowDiskUse设置为true, 会将内存的 写入到临时文件中,减缓内存压力。 官方文档:write data to the _tmp subdirectory in the dbPath directory Default: /data/db on Linux and macOS, \data\db on Windows 它说: 默认在 dbPath配置变量下的 子目录_tmp下, dbPath默认为 : /data/db M: queryset = table.aggregate([{ '$group': {'_id': '$name'}}], {'allowDiskUse': true} ) P: queryset = table.aggregate([{ '$group': {'_id': '$name'}}], allowDiskUse=True, # 注意,这里语法稍有不一样 )
索引
创建索引:
单键索引
M: table.createIndex({'name':1}) P: table.create_index([('name',-1)]) # -1代表逆序索引,注意是元组
联合索引
索引命中:最左匹配原则 eg 1,2,3 这三个创建联合索引, 可命中索引为:【1,12,123】 M: table.createIndex( {'name':1}, {}, {} ) # 多个{} P: table.create_index([ ('name',-1), (), () ]) # 多个元组
多键索引
多键是针对于数组来讲的,创建单键的字段 指定为 数组字段, 默认就会设置为多键索引
唯一索引 (unique)
'''注意: 如果集合中,不同文档的字段有重复,创建唯一索引的时候会报错''' M: table.createIndex({'name':1}, {'unique':true}) P: table.create_index([('name', 1),('counrty',1)], unique=True)
稀疏索引 (sparse)
eg: 一个集合中: 给 name创建 唯一索引 插入文档1: 有 name字段 插入文档2: 无 name字段 (MongoDB会在索引库中,把没有的字段的 索引设为 {字段:null} ) 再插入文档3, 无name字段 --> 同样也会把索引库中 name设为 null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刚要把索引库中的 name字段设为 null的时候。。。 唯一索引告诉你:” 我这里已经有了一个,{ name:null },请你滚 ” 然后就无情的给你报错了(重复索引字段) 那咋整啊, 别急,稀疏索引就是给你办这事的 设置稀疏索引。 MongoDB就不会把 没有的字段 加入到索引库了 所以,索引库里面就不会自动添加 {字段: null} 重新再次插入文档3, 无name字段, 可成功插入,不存在null的重复问题了 M: table.createIndex({'name':1}, {'unique':true, 'sparse':true}) P: table.create_index([('name', 1),('counrty',1)], unique=True, sparse=True)
查询索引
M:queryset = table.getIndexes() P: queryset = table.list_indexes()
删除索引
方式1: M: table.dropIndex('索引名') # 索引名可通过 上面查询索引的指令查 P: table.drop_index('索引名') 方式2: M: table.dropIndexes() # 删除全部,_id除外, 想指定删除多个,可用列表列出 P: table.drop_indexes()
查看索引性能(是否有效)
table.上面说过的任一函数().explain() # 链式调用 explain,表示列出此操作的性能 eg: M: queryset = table.explain().find({'name':'猫'}) P: 同上 结果中找到: queryPlanner -> winningPlan -> inputStage -> stage # stage结果对应说明如下 COLLSCAN # 未优化,还是搜的整个集合 IXSCAN # 索引起到作用 索引对投影的优化: queryPlanner -> winningPlan -> stage # stage结果对应说明如下 FETCH # 索引 对投影 未优化 PROJECTION # 索引 对投影 起到优化作用 索引对排序的优化: 同上 stage 最好 不是 sort 按索引 正序(逆序) 取数据, 这样就有效避免了机械排序的过程
相关推荐
liulufei 2020-07-05
huakai 2020-06-03
萌亖 2020-05-09
believe0slwx 2020-05-09
thunderstorm 2020-03-08
fangxiaoji 2020-01-30
lovecodeblog 2020-01-10
elitechen 2019-12-30
文山羊 2019-12-21
ITxiaobaibai 2019-12-02
DCXabc 2019-11-04
dalian 2019-09-05
SuperITPro 2019-04-13
beichenyx 2011-09-11
banana000 2019-07-01
onpwerb 2019-06-28
phphelloword 2019-06-27
Yellowpython 2019-06-26
张艳秋 2019-06-26